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在美国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3)材料三中的“他”是指谁?(2分)根据材料三,分析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3分) (5)材料二、三、四,从本质上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简要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3分)及本质区别。(1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⑴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和必要性是什么?(2分) ⑵材料三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2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⑶为纠正材料三在实践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又采取了什么方针?(2分)取得了哪些成就?(1分) 鹤岗一中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DABCA 6-10 CACCD 11-15 DDCCA 16-20 DADCC 21-25 BACBC 26-30 DACAB 材料解析题答案 31.(1)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表意正确也可得分) (2)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 32. (1)错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2分) 根源:生产关系超载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2分) (2)新经济政策。(2分) (3)罗斯福。(2分)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发挥)。(2分) (4)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答任意三点,3分) (5)同:都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3分) 区别:社会制度不同(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1分)。 33.⑴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分) 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⑵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分) ⑶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2分) 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