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 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 D. 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34. 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煅炼,从中吸取教训,将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邓小平谈话的国际大背景 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必然的,是件好事 C. 社会主义运动受到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 D. 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一结论的依据是这两次会议 ①都是在“左”倾错误导致革命或建设失利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实现了转折 ③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④都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6.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②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 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A.上海 B.广州 C.南京 D.厦门 3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走向对外开放,其中江苏连云港、福建厦门、上海浦东和海南全省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连云港、厦门、海南、浦东 B.浦东、厦门、连云港、海南 C.厦门、连云港、海南、浦东 D.厦门、浦东、连云港、海南 38.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宅 B.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C.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 D.安居工程、装修热、流行服饰 39.2001年10月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84894个,合同外资73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859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这主要得益于 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B.资本流动国际化趋势 C.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D.世界银行长期代款 40. 2008年10月,15家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其中①和②两条对其余8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它们应该是 A. 西部开发 解放思想B. 入世 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 大国崛起D.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 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⑴ 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4分) ⑵ 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2分) ⑶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 ⑷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4分) 42.“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是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始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分) ⑵ 全面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4分) ⑶ 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