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两国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历史上最早涉及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文件签署于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嘉庆时期 36.乾隆时期《南江县志•木棉谣》载:“大妇弓弹中妇织,绿鬟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更高”,反映了 A、棉纺织业生产情况 B、木棉是当地唯一的经济作物 C、封建剥削非常沉重 D、当时的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 37.清朝乾隆年间规定,外国商人只能在广州一地,通过官方指定的特许行商“广东十三行”进行贸易。下列选项中,由明朝设置的与“广东十三行”性质类似的机构是 A、内阁 B、海关 C、市舶司 D、洋行 38.“官市不开,私市不止”是徐光启等明智的管员对海禁政策后果的认识。其中“私市”演变成为害甚烈的“倭患”,发生在 A、明朝初年 B、明朝中期 C、清朝初期 D、清朝中期 39.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种情况至少应在 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 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 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40.据说利玛窦来华时,曾带来了一幅有外文标注的世界地图。在这幅地图中,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利玛窦的用心在于 A、让中国人具备初步的地理概念 B、赢得中国人的信任 C、中国本来就在世界的中央 D、以此表示对中国人的尊重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溽;……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货殖列传》 (1)从材料一中你能够提取南方经济发展的哪些信息?(4分) 材料二:西汉、唐代、北宋南北方人口(户数)比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扬远《西汉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国从西汉到北宋人口的变化情况并简要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 (3)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4分) (4)材料一、二从人口数量、财政收入两个视角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证据,除此以外,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寻找证据说明这个观点?(列出视角及相关证据)(7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