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两道大题,52道小题,选择题做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做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主要贡献是 A.建立夏朝 B.开创王位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完善礼乐制度 2.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里“封建”的含义是 A.封建制度 B.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C.奴隶社会的瓦解 D.分封诸侯国 3.《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使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郡县制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4.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度 5.结合所学知识及右面的示意图,分析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 ①血缘关 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②嫡长子继承制 ③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关系④森严的社会等级 ⑤庶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6.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 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官吏的职责,小孩子的父母应该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朝完成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其政治制 度的核心特征是 A.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 C.郡县制的推行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8.“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B.尚书省被中书省取代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削弱相权 9.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中书门下 10.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地区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因素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一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工部 B.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C.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尚书省一工部 D.尚书省一门下省一中书省一工部 11.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在内廷处理全国政务,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管一切政务 12.为了削弱相权,汉代、唐代、宋代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增加宰相的名额 B.废除宰相 C.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参与中枢决策 D.分割宰相的权力 13.下列现象中发生于明代的是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4.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帝有关的是 ①废除宰相制度 ②设立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推行密折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5.自秦汉以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