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段对话“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根据这段谈话判断其中的“我”是哪国人? A.美国人 B.德国人 C.法国人 D.英国人 20、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君主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③国王统而不治 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④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④ 21、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梭伦执政时期 B.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D.西塞罗生活时期 22.下面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23.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2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① 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 ②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④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新中国实行的既能体现民族平等,又能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制度 A.民主改革 B.和平共处 C.政治协商 D.民族区域自治 26.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2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雅尔塔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28.当今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它的确立最终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 ①政局稳定程度 ②经济实力 ③科学技术 ④军事实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9.美国1787 年宪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A.中央集权原则 B.分权制约原则 C.民主原则 D.民族平等原则 30.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3年12月17B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调查结果 (1)下列各种方法,你认为那种可以救国(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0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俄国497票 美国107票 (3)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那几位世界大人物:列宁227票,威尔逊51票 国内大人物: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蔡元培153票 材料二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三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 (3分) (2)材料一中第三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3)材料二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 (2分)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