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二次模块考试 2011.1 说明: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答完与答题卡一同上交。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2.“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凯 B.维护共和制 C.扩大内阁权利 D.反对封建专制 3.毛泽东说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两党结成统一战线的结果。”这里的“成就”是指 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一五”计划的完成 4.“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现在剿匪就是要来治疗心腹之患。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今日救国的途径,只有把后方与内部安定下来,然后攘外有办法,才不至于处于内外夹攻的危急。”上述言论表明蒋介石“安内”的主要目的是 A.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B.镇压国内的一切反抗力量 C.表明蒋介石政府既要反共又要抗日 D.继续“围剿”红军,消灭红色根据地 5.《八路军军歌》中唱道:“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其中“慷慨悲歌奔战场”是指 A.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C.回击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D.开辟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6.右图所示的军队臂章开始出现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7. 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这突出地说明 A.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B.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最大 D. 日本对外侵略的最大企图是占领中国 8.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实行全民族抗战 B. 战争的正义性 C.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 正确的战略战术 9.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捣南京。此事件的最大影响是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B.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临近国家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关系 11.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57年 13.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下列口号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A.“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民大革命时期 B.“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放战争时期 D.“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时期 14.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其重大意义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 ②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④创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这一事件突出地表明了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破坏 B.不能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