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4分,共8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在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3、在中国古代,有助于缓解社会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不公平现象的制度是 A、均田制 B、井田制 C、一条鞭法 D、农田水利法 4、两宋时期,两浙路、福建路、广南东路科举出身的进士占了全部士人数的27%,而在南宋,这个数字达到了52%。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广 B、南方经济的发展 C、皇权得到加强 D、北方受战争破坏 5、“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典礼》中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6、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北宋汴京商业规模较大 B、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 7、据记载,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这段材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有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随冶铁业的发展,出现了人口聚居的情况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的随葬品有丝织品、青铜鼎、唐三彩、碳化的玉米等。依据上述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出这座古墓的朝代应是 A、商周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清朝雍正皇帝在上谕中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根据这种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应该是 A、海禁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抑制兼并 10、《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万历年间南京街市三月庆春游艺活动场面。戏台搭在街道正中,街道周围的店铺酒楼也挤满了看客,整个街道成了演出场所。这幅画体现出明朝的社会状况是 A、明朝时期坊、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B、明朝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明朝时期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松动 D、明朝时期商业发展,城市繁华 11、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将一个特地制作的地球仪赠送给18位勇士,并说是“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首航非洲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道 B、穿越三大洋完成了首次环球航行 C、抵达印度开通了欧亚的海上航路 D、发现美洲打开了西欧的海外市场 12、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从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3、对于印第安人而言,1492哥伦布首次出航美洲意味着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 14、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认为:(19世纪末)在南美洲……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美各国的规划混乱 B、南美各国的外贸发达 C、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D、南美大陆的地广人稀 16、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写道:5000年前,尼罗河谷的居民开始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历史,从尼罗河流域,文明转移到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布达米亚。接着,是克里特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的兴起……到16世纪,文明再次向西转移,使得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导致“大西洋沿岸的国家成为了世界的霸主”的主要原因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