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外朝和中朝 B.侍中和丞相 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 33.汉朝的中外朝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C.王国和郡县的矛盾 D.皇帝和地方的矛盾 34.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制度 D夺去王侯爵位 3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36.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 A.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B.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C.体现了任人唯贤的原则 D.士族制度崩溃 37.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A.防止军事割据 B.加强军事力量 C.镇压人民反抗 D.抵抗辽的进攻 38.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尚书省 B.吏部 C.门下省 D.中书省 3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B.蒙古军事力量强大 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 40.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41.中国古代具有监察地方官吏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 刺史③ 刑部尚书④ 知州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2.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从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A.削夺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 43.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与秦朝(三公)相比,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4.为削夺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文臣任知州 ②实行保甲法 ③编练禁军 ④设置转运使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④ 45.唐朝与北宋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有 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C.集中司法权 D.剥夺宦官对军队的指挥权 46.丞相的废除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47.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48.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以辅助丞相 B.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C.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49.清朝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是 A.增设军机处 B.废除丞相 C.实行行省制 D.采用三省六部制 50.下列机构的职责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个的是 A.三衙 B.太尉 C.枢密院 D.军机处 51.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52.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因为 A.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 B.机处权压南书房 C.内阁名存实亡 D.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皇帝完全掌握国家大权 53.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 A.皇权日益强化 B.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 C.皇帝宰相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54.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55.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6.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相当于东汉尚书台的机构 57.我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决定的 A.地主阶级的权欲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主阶级的要求 D.法家思想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