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 (2)结合材料指出,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解析】 首先,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地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材料二反映了苏联是通过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而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工业化建设完成的结果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其次,结合问题分析材料,可以得出苏联完成工业化的代价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答案】 (1)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 (2)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3)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12.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请回答: (1)从两者实施的根本目的来看有何相同点。 (2)从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何本质不同。 (3)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地位有何不同。 【解析】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经历了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转变,两者同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却完全不同,需要认真思考把握。同时再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1)把苏俄(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2)新经济政策利用而斯大林模式排斥、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3)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而斯大林模式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的苏东剧变证明其不是一条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后巩固提高 1.(2010•山东枣庄文综)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而在1925年,苏联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加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战争募集到足够的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析】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核心是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不具有必然性。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起了巨大作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