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模块结业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B.铁器牛耕C.曲辕犁D.筒车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4、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5、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古代中国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6、“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 最早出现在 A.西汉B.隋唐C.北宋D.元朝 7、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名称的是 A.《商帮的兴衰》B.《晨曦中的汴河》C.《坊墙倒塌以后》D.《草市饮食大全》 8、《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右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 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9、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 10、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禁海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1、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 打扮是“妾有绣腰襦,威蕤自身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 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 B.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C.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D.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富裕 12、由某一朝廷高官家中出现以下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观之,这种反映商人意识不仅抬头而且深入仕宦人家的社会观,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一个时期?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