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008年广东高考9题)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答案】C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洋布的涌入使“女工几停其半”,直接打击家庭手工业,促使“男耕女织”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故选C符合题意。 1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点拨】此题为逆向选择题,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1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表2 行业矿冶业机器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其他工业 数量(家)723?100153 A.2 B.31 C.73 D.193 【答案】D 【点拨】从时间(1872-1911年)信息上看,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发展轻工业为主,轻工业以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所以纺织业应该比较发达,最有可能的是193,故选D。 1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4题)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的改变: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来发展自己。体现了当今各国需要相互学习才能发展的现状。本题中冯桂芬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与洋务派的观点一致。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答案选C。此题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维新派人物严复,不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出错。 18.(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3题)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点拨】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可以看出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19.(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 187028.05.8—— 188024.95.5—— 189020.25.70.3 190021.54.70.7 191014.74.3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答案】C 【点拨】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加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中国本身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排除A项。而我们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的应该是廉价工业品和重工业产品的比值变化,BD项太片面。机械进口的增加只能说明,中国在工业发展上,有了更大的需要,而且棉布进口减少,也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结果。 20.(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3题)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答案】C 【点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同时以张謇为首的实业家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21.(2008年江苏高考8题)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答案】D 【点拨】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所以应选D项。 22.(2008年海南高考21题)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答案】D 【点拨】从试题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此时我国正处在全面抗日时期,而此时专利以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不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 23.(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7题)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A 【点拨】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24.(2011年海南高考15题)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B 【点拨】抓住关键词“自强” “海防”“根本目的”“ 纾商民之困”,既求强,也求富,B选项最全面概括,吻合题意,故选B。 25.(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2题)“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