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中学高一9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铎,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於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见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为宋景公所灭D.郡县制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这一制度称为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5.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 ) 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④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6.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是( ) 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D.三儿子 7.西周时期,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是( ) 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9.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 10.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11.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12.唐太宗在位时废太子,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并传位于他(即后来的唐高宗);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传位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对这种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对王位世袭制的补充B.违背了宗法制度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破坏了世官制度 13.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出发点是( ) A.加强君主的权力B.扩大“三公”的权力 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 14.“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伍连坐B.郡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16.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7.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了( ) A.丞相权力增大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体现了任人唯贤 18.“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C.投笔从戎戍边D.投做官吏幕僚 1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20.下列中国古代职官或机构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刺史 ②御史大夫 ③都察院 ④提点刑狱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