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承担向周天子缴纳土地税、带兵打仗等义务 B.其君主是封国内最高统治者,有主祭祖先和任意选择统治继承人的权利 C.有利于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 D.25个较大的封国大多是在争霸战争中形成的 12.《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夏商西周时期的“礼”主要是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生活准则 C.风俗 D.贡赋 13.春秋时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争霸战争 B.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C.宗法分封被破坏 D.统一条件已经成熟 14.“秦始皇设置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5.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该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16.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世史》中谈到唐朝中央官制时,评价某机构有“天子的秘书官”,该机构应该是 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吏部 1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18.“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下心腹之臣……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枢密使始设于五代 B.体现了北宋重文轻武的原则 C.反映了君权的加强 D.说明君权还离不开相权 19.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20.“王”字的本义是: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之间的人。“王”的称谓一经出现,就为统治者所采纳和继承,主要是因为 A.王是天地人的主宰,象征最高权力 B.体现皇权独尊 C.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