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西方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失望 C.抗战爆发,中国地位日益重要 D.国际友人对中共的同情 36.《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 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 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37.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 A.北京、南京、上海 B.南京、上海、北京 C.上海、南京、北京 D.北京、上海、南京 38.“中央诸要人于真相未全明了之前,遽于数小时内决定张学良之处罚,……然余个人实不敢苟同,因此立下决心愿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据此判断,该材料应出自 A.张学良《东北易帜回忆录》 B.张学良《西安事变回忆录》 C.蒋介石《1936年日记》 D.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39. 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 D.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40.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了沉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革命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是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沉重地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D.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藁城市一中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月考一 高一历史答案页 二、非选择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最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6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4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8分)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我们的口号是……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如果中国)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那时切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材料三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二者在对待日寇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不同?(6分) (2)比较材料二、三,说明国民党在对待日寇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何改变,请分析其改变的主要原因。(8分) (3)概括三段材料的共同立场,并据此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其相同影响。(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