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中学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月考(一)历史试题 试卷Ⅰ: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所有试题的选项均答在答题卷上。) 1.《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3.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4.西周一贵族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其中处于大宗地位的应是 妻室子嗣 妻(正配)B.二哥(20岁)D.四哥(15岁) 妾一(侧室)A.大哥(23岁) 妾二(侧室)C.三哥(18岁) 5.《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6.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 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有利于强化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以下与右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进入中原政权版图有关的是 A.开凿灵渠,平定岭南 B.修筑“自九原抵甘泉”的直道 C.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任命官吏 D.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对该地区进行管辖 8.以下与下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有关的是 A.开凿灵渠并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B.修筑“自九原抵甘泉”的直道 C.开辟“五尺道”,并在当地任命官吏 D.击退匈奴,修筑长城 9.在一块秦朝地砖上面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模印字样,下列对地砖上面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该文字是对秦始皇的歌功颂德之词 B.“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违背史实 C.此时的“海内”包含匈奴控制的地区 D.秦始皇对“海内”之“臣”拥有任免权 10.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11.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封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12.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1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指 A.统一货币、度量衡B.车同轨,书同文 C.规定皇权至高无上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 15.唐玄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16.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 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7.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