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苏共实行高度的集权制,党内缺乏民主机制,使权力从根本上失去了制约和监督,以至党的干部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老爷,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脱离群众、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都是这一原因产生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材料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3: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 (2)根据材料2,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3,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根据材料3,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立足材料归纳出答案。第(3)问,要注意材料3中表格的规律,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GDP都有所增长,但在二人统治后期却明显下降,并出现负增长。第(4)问,要从苏联经济面临的严重危机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充满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一党专政。 (3)从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来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的厄运。他们的改革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积重难返,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附:课内答疑站 探究与思考(教材P100) 1.第一种观点:因为虽然赫鲁晓夫改革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因而失败。 2.(1)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深蒂固。 教训:突破传统束缚是体制创新的前提。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不同意,因为苏联的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依然坚持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3)要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注意改革的策略与方针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