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蛮干家”的含义:即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科学方法,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做事,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由此可知是种植玉米运动,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是切合当时实际提出的,均排除。 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抓住关键词“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错误。 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B。A项表述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C项表述不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 6.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归因于有明确的目标,成熟的理论,坚强的领导,正确的方向。而苏联改革没有成熟的理论,三者改革的重点不同,故A项正确。 7.“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斯大林模式的出现在历史上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而不能全盘否定。戈尔巴乔夫的话否定了苏联的模式,否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根本的是(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