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材料一归纳轮船招商局的经营状况,并分析它对当时中国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5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交通工具在20世纪初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何影响?(9分) (3)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何认识?(6分) 28.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请简要说明。 (2)以上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部分中国人的着装打扮都以“洋”为标准,说明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打油诗体现了自由婚姻的现象,这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大城市,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满”象征着清政府,“满”换成“新”,意味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引起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题干要求是“20世纪50年代”,C项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住房政策,其余三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C。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送嫁妆”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因此,①正确,而②不符合材料意思,从80年代到90年代嫁妆内容的变化可知③④正确,因此应选C。 6.【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塑料购物袋被称为“白色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国家这种“限塑”运动,受到了广大国民的欢迎,这直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环保等新的社会风尚得到认可。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铁路在刚刚修建的时候面临很大的阻力,但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铁路和火车的优越性,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铁路运输与其他的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优点。因此,铁路运输一直是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中最重要的运输形式。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已有新式火轮船,且“天下商民称便”,B项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C、D两项与材料不符,选A。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家财力为后盾的,中国国力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A是直接原因,B是主要原因。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2003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位,选A。 1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①②③是非常明显的,关键是④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12.【解析】选D。本题考查提取信息探究分析能力。虽然图片中有“年年明月夜”的诗句字样,但不足以说明它是姜曦的诗词。但这则电影广告及其广告上的明星形象可以说明②③正确,也可以反证④并不正确。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维新派大量办报主要是为了宣传维新思想。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词可知其内容是说报刊的能分清“是非曲直”的功能,选D。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的能力。A项应为《定军山》;B、C两项应为《渔光曲》。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进步,D项错误,符合题意。 1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提高,电影主题发生变化,选A。 1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是根本原因,由于卫星传送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台的覆盖范围扩大,有利于电视的普及。 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项与之联系最密切。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B、C明显不符合材料,A只是D的一部分。 2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习俗开始发生变化,故选A。 22.【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A、B两项均为中国传统食品,D项也并非“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的,而是古代就有的,C项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西餐。 23.【解析】选B。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A、C、D三项均为中国传统建筑,而B项则是中西建筑合璧的产物。 2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广告说明了当时的婚姻自由思想,再根据“北京”“民国”等信息,可判断①②③④都正确。 2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建国后没有立即达到这一步。依据教材,A、B、C三项表述皆正确,A、B两项为原因,C项为作用。 26.答案:(1)主张:放足、断发、易服。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 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提高;思想解放;审美水平提高(文化水平提高)。(答出其中4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27.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作用:引进先进交通工具,刺激了私人资本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并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进程。 (2)概况:20世纪初,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水上交 通的近代化进程加快;清政府已陆续修建了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国内出现,并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1909年中国航空事业开始,国内民航业拉开了序幕。影响:一方面,列强借助于先进交通工具扩大对华政治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客观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的高涨和发展。 (3)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后,湖北革命党人利用电报向全国发表革 命通电,从而促使辛亥革命形势向全国各地发展,导致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材料三说明袁世凯利用电报耍弄反革命手腕,最后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两则材料说明,电报作为近代先进的通讯工具,既可以为革命势力所用,也可以为反革命势力所用,成为控制近代社会局势的一种重要工具。 28,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的官员从跪拜礼到作揖礼的转变。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服饰的变化。 (2)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说明:外来文明冲击着近代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