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正确的有( ) ①商朝出现职业商人 ②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活动十分萧条,贸易交换有退步趋势 ④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商朝的商业活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田庄经济盛行,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宋元时期,古代商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故正确答案为D。 2.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东京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而A、B、C三项材料未涉及。答案为D。 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解析:选C。本题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就是限制商业活动,重点是限制民间的商业活动。 4.1824年,晋商在山西平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一现象反映了( ) ①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②区域贩运商业开始兴起③社会经济出现全面高涨 ④商业资本呈现集中的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商帮的准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区域贩运商业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②的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情景;商业仅仅属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体现社会经济的全面高涨,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会典》 材料2: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3:“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其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城以盛民地”,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规模和面积依次减小。最初,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宋代以后,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并且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商业市镇。 请回答: (1)综合分析上述三则材料,说明宋代城市商业比唐代有了哪些重大发展? (2)根据材料3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对比的能力。第(1)问要首先通读三则材料,从材料中体现的宋代对市的限制、交易量、交通枢纽城市和商业市镇等方面与唐代对比。第(2)问古代城市功能及变化趋势需认真分析材料3得出答案。 答案:(1)发展:①宋代改变了唐代“市”的买卖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昼夜相连的夜市。②店面扩大,商品交易量大。③交通枢纽城市和工商业城市兴起。 (2)功能: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由政治功能(保护人民)和经济功能(商品交换)两部分组成。 变化趋势是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出现商业交换 B.甲骨文卜辞的资料记载有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西周时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遗留的,记载有商代商业的初步发展,但绝不会涉及西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