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原 五 中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 一 历 史 第Ⅰ卷(单选题,共25题,50分) 1.《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其中被 “君之宗之”者,在西周本质上应是 A.拥有大量土地可资分封者 B.血缘以嫡以贵而居上者 C.有军事实力能保护幼弱者 D.财力雄厚大量豢养食客者 2. 《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这里“封建”的含义是 A.封邦建国 B.闭关锁国 C.大一统 D.小农经济 3. 西周春秋时期模式音乐盛行,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等,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社会秩序 B.提高文明程度 C.强化等级观念 D.加强文化控制 4.“臣(廷尉斯)等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之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表明秦始皇确定名号的目的是 A.显示功绩 B.追思先圣 C.方便纪元 D.确立至尊 5.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ks5u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隆礼至法……不动而功” 6. 史书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辅佐丞相,也负责对百官监察和纠劾,可递补相位之缺,可见秦这个机制的设计重点在于 A.保障廉洁 B.集思广益 C. 制约相权 D.突出法制 7.“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这表明唐太宗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施专制统治 8. 作为“对皇帝稍微偷懒的逐渐发展的一种自然性补偿,又或者说是对取消了宰相一职的一种迂回性修正”,明朝设置了 A.谏院 B. 内阁 C. 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9.“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隋果断尝试新制,将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这项改革革除的最大时弊是 A. 重武轻文,将领拥兵自重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C. 考核不严,选官过冗过滥 D. 治学空疏,官员缺乏才干 10. 《贾谊•治安策一》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与贾谊这一主张思路接近的是 A.高祖大封同姓王 B. 汉景帝的削藩策 C.汉武帝的推恩令 D.宋太祖的强干弱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