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像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4、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五. 考点分析 本课要求全文背诵,会翻译,与荀子有关的文学常识必须识记,另外通过本课学习练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典型例题】 区别下边各组句子里加点词的用法。 (1)3个“于”。“于”在文言中都作介词用,功能是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起修饰或补充说明作用。如第1个“于”,在“取之于蓝”这个句子里,“于”当“从”讲,与后面的“蓝草”构成介宾短语“从蓝草中”修饰“取”这个动词谓语。第2个“于”,在“而青于蓝”这个句子里,“于”当“比”讲,跟后面的“蓝草”构成介宾短语“比蓝草”,修饰“青”这个形容词谓语。第3个“于”,与后面的“物”构成介宾短语,意思是“向外物”,修饰动词“假”。“于”作介词单独使用大致就是这个情况。 (2)2个“者”。“者”在文言中大多有两种意义。第1种不能像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样的“者”字跟前面的词语结合已经有了名词性。如“假舟楫者”,就应该理解成“凭借船桨的人”了。第2种情况是表示略作停顿,提示下面要说的内容。常见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这个“者”字用在“陈胜”后面,强调“陈胜”这个主语,引出谓语部分。咱们这题的第2个“者”用在“不复挺”后面,“不再挺直”这个意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事情的一个结果,这里用“者”字停顿一下,引出下句事情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