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 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墨客骚人、显贵官宦的不平和心声。 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 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 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情节曲折,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 15.文章的第②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16.文章的第⑥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3分) 17.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4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叶圣陶在四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