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炼字的角度:“努”, 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1分) 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 (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1分) (如学生答到工笔描写,可酌情给分。)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择其善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12.答案:AB。(A.原文第一段有说明;B. 文章第二段有说明。C.强加因果。原文为“文化共时性 (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 (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D.曲解文意,原文为“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因素”。) 13.答案:D.(根据原文,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也就是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因此,A、B、C三项都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14. 答: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 ③经济运动与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 ④社会这一整体中各元素间有割裂不能协调向前的危险。(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 (答到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5.①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品质、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 ②重视文化共时性。 ③摆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文化目标。(不能让文化关系发生错位)。 ④应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每点1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20.主要特征:消费性增加,娱乐性增强,表现形式(手段)更为多样。(1分)所持看法:当今文化的这些特征,并不是文化的贬值或堕落,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时代因素。(1分) 21.建议:借助法律法规,管住底线;通过市场平衡,引领文化导向;提高公信力,体现经营文化的力量。(只要围绕有关第二个问题的谈话概括提炼即可,每点各1分) 22.目前的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所以文化难以强大(2分);缺乏基本的诚信,缺少应有的公信力,所以大众文化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2分)。(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23.原由:①越来越“泛漫”的文化令人无所适从。②公信力的严重缺失使文化的生产消费推动了应有的平衡。③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失语”使之失去了精神的导引。解决之道: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是全盘否定。②包容各种有益的文化,而不是盲目的排斥。③吸引融合各类优秀文化,尽力满足各种层次的健康需要。④大胆采取“拿来主义”,批判继承和吸引。(每点1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