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扦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床。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6分) ①《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②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 四、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窿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14.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 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 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 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 】 15. 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 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 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 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答:【 】 16. 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 , , 。 17. 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