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 1、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2、把握课文内容。 提示: 衣:上衣。袍: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篷或披风。裳:下衣。 3、明确内容:《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伐檀》 1、课文出处:《伐檀》出自“魏风”。“魏风”即魏国的诗。春秋时期的魏国,其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当时魏国是一个小国,土地贫瘠,加之君王昏庸,劳役很重,征税又多,奴隶们负担过重,难以为生。《淮南子?人间训》引魏文侯语:“民春以力耕,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又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 2、注意字音及通假字。 投影: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并且勾画出本诗中的通假字: 寘河之干涟猗不稼不穑三百廛不狩不猎县貆河之漘 三百囷县鹑不素飧 通假字: 寘通“置”,县通“悬” 3、提问:本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式长短不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多种句式。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句式丰富 4、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注解,两人一组将诗的意思译为现代汉语,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伐檀》是一首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在河边给奴隶主砍伐檀树造车,他们一边费力地砍啊砍,一边联想到奴隶主既不种地也不打猎,却占有大量的财富,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不由得非常气愤,于是唱出这支歌,对剥削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发泄了强烈的不满。 5、本诗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除了句式丰富外,全诗三章,各节之间句数相同,句式一致,相同位置的句子中绝大多数的词语也相同,只更换了几个关键词语。 “伐檀”“伐辐”“伐轮”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 “县貆”“县特”“县鹑” 这样更换的作用 “伐檀”“伐辐”“伐轮”的更换反映了伐木者劳动的繁重与艰辛。(假如只有第一章,没有二、三章,只有“伐檀”,没有“伐辐”“伐轮”,则不能更好地突出这种劳动的繁重与艰辛。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伐完檀还要伐辐,伐完辐还要伐轮;他们干完了这个干那个,干完了那个干这个;干啊,干啊,他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流不完的汗,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就这样含辛茹苦,日夜操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头来还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怎能不叫人度日如年?) “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更换,有力地突出了统治者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数量之大。他们占有了三百廛,还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亿;占有了三百亿,仍不满足,又占有了三百囷。什么叫贪得无厌?这就是。这样,诗歌就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的本性。 “县貆”“县特”“县鹑”的更换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统治者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品种之多。他们拼命攫取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简直无所不包。 这种各节之间在句数上、句式上、字数上以及大部分词语的运用上都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几个关键词的手法,就叫作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这种手法是《诗经》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手法通过在反复中更换关键词语,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加大了诗歌的容量,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此外,本诗还用了反问与反语来质问、嘲讽剥削者。例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6、小结。 《伐檀》是一首十分杰出的现实主义诗歌,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成为《诗经》的代表之作。《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