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升华,是结合中国实际的崭新实践。这说明: A、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B、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具有普遍性 2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这一名句所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变成新事物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世和曲折性的统一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的对立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D、运动变化 30、"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①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31题16分,第32题24分,共40分) 3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 (2)运用唯物论的有关道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2分) 3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十五"规划的主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必须统筹城乡的发展。 材料一: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严重,治污工作被动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不少地方的企业违法排污,污染了环境,一些地方政府有令不行,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不惜违法包庇违法排污的现象。对此,有关专家呼吁:"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 材料二:党中央提出,在工业化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在今天,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说明有关专家说法的正确性。(12分) (2)上述"两个趋向"是如何体现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1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