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 3.知识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