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艺复兴的撞击 多媒体课件展示: 日心说 16世纪中期,文艺复兴的浪潮在意大利兴起并逐步波及欧洲,冲击着自中世纪以来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转动,日心说又称为“日心地动说”或“日心体系”.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四十年的辛勤研究,在分析过去的大量资料和自己长期观测的基础上,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中,每个行星运动都含一年周期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颗普通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反映.哥白尼体系另一些内容是: ①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颗行星和地球一样,都在圆形轨道上匀速率地绕太阳公转.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轨道上,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同时跟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 ③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天穹实际上不转动,因地球自转才出现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④恒星和太阳间的距离十分遥远,比日地间的距离要大得多.哥白尼曾列举了许多主张地球自转和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古代学者名字,他发扬了这些学者的思想,竭尽毕生精力,经过艰辛的观测和数学计算,以严格的科学论据建立了日心体系.后来的观测事实不断地证实并发展了这一学说. 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有缺点和错误,这就是: ①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太阳只是太阳系中的一个中心天体,不是宇宙的中心; ②沿用了行星在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旧观念,实际上行星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的大小也不是恒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日心说的合理性,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牛顿的大综合 展示阅读材料: 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漫长的黑暗中世纪埋没风尘,黯然失色. 15世纪,文艺复兴的大旗飘扬在欧洲大陆上,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蓬勃成长.科学巨匠N.哥白尼、第谷、J.开普勒、伽利略以及R.笛卡儿等先后驰名于欧洲.一场科学革命冲破了中世纪封建势力和经院哲学的层层罗网,不断取得胜利. 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正是在欧洲出现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新变革的时代诞生的.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就在1665~1666年这两年之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绕日运行作了长年累月的观测,他死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整理并分析了第谷的20年的观测记录,总结出行星运动的著名开普勒三定律.这个发现不仅为经典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导致了其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17世纪,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 牛顿一生的重要贡献是集16、17世纪科学先驱们成果的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的大综合.以牛顿命名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成就,使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论的自然观,在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了长达两百年的统治地位. 学生活动:合作交流,牛顿是如何实现天上人间的统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