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教案(一)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