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人文地理)要点》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①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