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第5/6页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