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汇集整理《高一语文:《拿来主义》课后练习解答》 课后练习解答参考 一、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文意,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要达到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自己仔细、认真的阅读。 “拿来主义”的含义。文章说:“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可见,“拿来”与“送去”是相对而言的。“‘送去’之外,还得‘拿来’”,不是说只拿来不送去,而是说既要送去,也要拿来,是双向交流,是中国与外国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鲁迅首先是从中国与外国的关系上提出“拿来主义”的,不仅指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在文艺。“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 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文章说:“首先要世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欣欣然的蹩进卧室”的“废物”,均是实行“拿来主义”的障碍,都在扫除之列。 二、这道题主要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论证过程和构思特点。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弯子,实际上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拿来主义”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三、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领悟本文一个主要的写作特点。 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请学生试作论析。 四、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领会文章的讽刺、幽默的风格。 1.捧、挂、发扬国光──奚落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反语 3.丰富、大度──讽刺 4.摩登──幽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