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综合辅导 >

意到笔随 亦庄亦谐——汪曾祺《国子监》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9-11-03 普惠英才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福建林承雄
    

  《国子监》是一篇熔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于一炉的文化散文。下面试从剪裁与语言两方面解析这篇美文的特点。
    

  一、剪裁:时空交错,形散神聚。
    

  文章开头从交代写作本文的准备入题。为写《国子监》一文,作者实地走访,上图书馆查询,找曾在国子监当差的老朋友聊;并且特别点出最末者给自己的收获最大,乃因其人的特殊身份与经历。此段看似闲笔,其实为下文所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作了必要的背景交代,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一探国子监究竟的兴趣。次段点明国子监这一机构的性质——从前的大学。第3段简说国子监历史之悠久。第4段按时间顺序,简述国子监的建筑规模、修建状况等。第5段起按空间布局之序介绍国子监的建筑,从集贤门写到辟雍殿,其中详写辟雍殿,穿插介绍“辟雍”盛典;再写到彝伦堂,“四厅六堂”等,其中重点介绍六堂的功用(作为教室和考场)、六堂中原来陈列的石书等。然后写国子监碑刻,重点介绍“通敕谕”,作者全引其具体条文,并叙述了一个“血淋林”的故事,突出明太祖的残忍暴虐,由此解说“通敕谕”碑刻内容的由来、刻碑的位置等;进而由国子监学规繁琐与出人才少的反差,而引出《戴斗夜谈》一书中的北京人将国子监列为“十可笑”的趣闻,再解说国子监的课业、监生、祭酒、捐监、祭酒俸禄等;紧接着点明写作此文的用意,“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这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古怪制度的辛辣嘲讽之意,是画龙点睛之笔;最后一段交代国子监现在的功能。
    

  通观全文,作者写国子监可谓意到笔随,看似散漫,但却剪裁精当,形散神聚。作者采用时空交错的方式来谋篇布局,以空间顺序为主,以时间顺序为辅,以国子监为线索,将国子监的历史、建筑、功用、制度、文化等有条不紊地做了解说。前后照应严密,衔接自然。最突出的是开头交代本文写作多赖老董的叙述,下文中先后用“据我那朋友老董说”“据老董说,这是他默出来的!”“老董的记性极好”等予以呼应,以此强调本文所述事实之不诬。再如“历代皇帝虽然都似乎颇为重视国子监,不断地订立了许多学规,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出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的多”这一过渡段,由上文对国子监森严学规的介绍自然转入下文对国子监出人才少而被列入“十可笑”之事实的解说;而解说国子监的“十可笑”,则从国子监课业的稀松、监生身份不为人看重、国子监祭酒的清贵、捐监的由来等不同方面一一作了说明。
    

  二、语言:雅俗并具,庄谐兼擅。
    

  口语化、风趣化、情意化是汪氏散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亦可充分看出。文章谈的是京城从前的“大学”,是并非尽人皆知的古代文化,但行文用的大都是口语化词句,通俗平易。作者造句灵活,多用散句、短句,简洁、明快。偶或点缀一二文言句式,起到雅俗共赏的效果。例如“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先用文言判断句解释辟雍的性质(“天子之学”),接着用口语句补充说明天子之学究竟为何并不清楚。“谁也闹不清楚”这一口语化句子,渲染了“辟雍”庄严、神秘的感觉。再如,解说乾隆皇帝为建辟雍殿而下令引水的掌故时,直接引用他所撰文中的语句:“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以此表现乾隆帝“好文事”、重教化的大气魄。接着又以“没有谁,那有什么关系!”这一感叹句模拟皇帝的口吻,写足了皇帝颐指气使的作派。
    

  让引用的材料自身投射出谐趣,进而含蓄地表达作者本人的褒贬之意,这也是本文语言表达的一大特点。作者不厌其烦地照引“通敕谕”,这一引文本身是皇上对国子监学生的训话,典型的白话风格,它既让读者开眼界、长知识,同时也让读者联系下文作者的评议,更深入地认识到国子监虽然学规严酷却没有出什么人才的荒诞一面。又如,文章引用京师“十可笑”的顺口溜,韵脚分明,朗朗上口,以饱含调侃、揶揄的语气,点评了国子监课业、人事、管理等的荒谬可笑之处,批判了封建制度的古怪、腐朽。
    

  除了让引述的材料“说话”,作者在解说的过程中,也及时穿插评议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如“他的办学的政策只有一个字:严”,以此来嘲讽明太祖办学的乏术,为政的残暴。又如“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差事没有油水。”用设问句讥刺了封建官场的腐败。
    

  【思考题】
    

  1.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本文如何做到形散神聚?请简要分析。
    

  2.亦庄亦谐,雅俗兼具是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请结合本文,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
    

  1.要点提示:(1)本文题为“国子监”,通篇先后介绍了国子监历史、建筑规模与结构布局、学规制度、课业状况、监生身份、祭酒俸禄等丰富知识,穿插了相关掌故、逸闻等,可谓“形散”,材料繁多、错落;但所有这些材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国子监这一封建制度的看法,归结到“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这一主旨句上来,这是“神聚”,主旨突出。(2)作者行文采用时空交错的顺序来谋篇布局,以空间顺序为主,以时间顺序为辅,以“国子监”为线索,有条不紊地一一介绍,众多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杂而不乱。
    

  2.要点提示:(1)全文谈国子监的历史、沿革、建筑、规章、人事等,娓娓而谈,呈现出京城从前“大学”的具体面目,翔实丰富,这是庄重的一面;而行文中穿插故事、顺口溜(“十可笑”)等内容,又具有诙谐的色调与调侃的口吻。(2)全文介绍国子监历史文化等,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为主,多用短句、散句,简洁、明快、好懂;同时,为了将相关知识解说透彻,有恰当征引了古文、古书中的文言语句,典雅、精当,如“戴璐《藤荫杂记》说此官‘清简恬静’”,“清简恬静”四字,概括了国子监祭酒为官清贵的特点。
    

  为了写国子监,我到国子监去逛了一趟,不得要领。从首都图书馆抱了几十本书回来,看了几天,看得眼花气闷,而所得不多。后来,我去找了一个“老”朋友聊了两个晚上,倒像是明白了不少事情。我这朋友世代在国子监当差,“侍候”过翁同龢、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给新科状元打过“状元及第”的旗,国子监生人,今年73岁,姓董。
    

  国子监,就是从前的大学。
    

  这个地方立为国子监,是在元代迁都大都以后,至元二十四年(1288年),距今约已七百年。
    

  元代的遗迹,已经难于查考。给这段时间作证的,有两棵老树:一棵槐树,一棵柏树。国子监是学校,除了一些大树和石碑之外,主要的是一些作为大学校舍的建筑。这些建筑的规模大概是明朝的永乐所创建的(大体依据洪武帝在南京所创立的国子监,而规模似不如原来之大),清朝又改建或修改过。其中修建最多的,是那位站在大清帝国极盛的峰顶,喜武功亦好文事的乾隆。
    

  一进国子监的大门——集贤门,是一个黄色琉璃牌楼。牌楼之里是一座十分庞大华丽的建筑。这就是辟雍。这是国子监最中心,最突出的一个建筑,这就是乾隆所创建的。辟雍者,天子之学也。天子之学,到底该是个什么样子,从汉朝以来就众说纷纭,谁也闹不清楚。照现在看起来,是在平地上开出一个正圆的池子,当中留出一块四方的陆地,上面盖起一座十分宏大的四方的大殿,重檐,有两层廊柱,盖黄色琉璃瓦,安一个巨大的镏金顶子,梁柱檐饰,皆朱漆描金,透刻敷彩,看起来像一顶大花轿子似的。辟雍殿四面开门,可以洞启。池上围以白石栏杆,四面有石桥通达。这样的格局是有许多讲究的,这里不必说它。辟雍,是乾隆以前的皇帝就想到要建筑的,但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了(据说天子之学必得有水)。到了乾隆,气魄果然要大些,认为“北京为天下都会,教化所先也,大典缺如,非所以崇儒重道,古与稽而今与居也”(《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没有水,那有什么关系!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螭首),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泛着潋滟的波光了。二、八月里,祀孔释奠之后,乾隆来了。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他走入讲台,坐上宝座,讲《大学》或《孝经》一章,叫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听着,这个盛典,叫作“临雍”。
    

  这“临雍”的盛典,道光、嘉庆年间,似乎还举行过,到了光绪,据我那朋友老董说,就根本没有这档子事了。大殿里一年难得打扫两回,月牙河(老董管辟雍殿四边的池子叫作四个“月牙河”)里整年是干的,只有在夏天大雨之后,各处的雨水一齐奔到这里面来。这水是死水,那光景是不难想象的。
    

  然而辟雍殿确实是个美丽的、独特的建筑。北京有名的建筑,除了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那个蓝色的圆顶、九梁十八柱的故宫角楼,应该数到这顶四方的大花轿。
    

  辟雍之后,正面一间大厅,是彝伦堂,是校长——祭酒和教务长——司业办公的地方。此外有“四厅六堂”,敬一亭,东厢西厢。四厅是教职员办公室,六堂本来应该是教室,但清朝另于国子监斜对门盖了一些房子作为学生住宿进修之所,叫作“南学”(北方戏文动辄说“到南学去攻书”,指的即是这个地方),六堂作为考场时似更多些。学生的月考、季考在此举行,每科的乡会试也要先在这里考一天,然后才能到贡院下场。
    

  六堂之中原来排列着一套世界上最重的书,这书一页有三四尺宽,七八尺长,一尺许厚,重不知几千斤。这是一套石刻的十三经,是一个老书生蒋衡一手写出来的。据老董说,这是他默出来的!他把这套书献给皇帝,皇帝接受了,刻在国子监中,作为重要的装点。这皇帝,就是高宗纯皇帝乾隆陛下。
    

  国子监碑刻甚多,数量最多的,便是蒋衡所写的经。著名的,旧称有赵松雪临写的“黄庭”“乐毅”“兰亭定武本”,颜鲁公“争座位”,这几块碑不晓得现在还在不在,我这回未暇查考。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最值得一看的是明太祖训示太学生的——通敕谕:
    

  恁学生每听着: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朝廷好生得人。后来他善终了,以礼送他回乡安葬,沿路上著有司官祭他。
    

  近年着那老秀才每做祭酒呵,他每都怀着异心,不肯教诲,把宗讷的学规都改坏了,所以生徒全不务学,用着他呵,好生坏事。
    

  如今着那年纪小的秀才官人每来署学事,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着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
    

  今后学规严紧,若有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帖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发往烟瘴地面。钦此!
    

  这里面有一个血淋淋的故事:明太祖为了要“人才”,对于办学校非常热心。他的办学的政策只有一个字:严。他所委任的第一任国子监祭酒宗讷,就秉承他的意旨,订出许多规条,待学生非常残酷,学生曾有饿死吊死的。学生受不了这样的迫害和饥饿,曾经闹过两次。第二次起事的是学生赵麟,出了一张壁报(没头帖子)。太祖闻之,龙颜大怒,把赵麟杀了,并在国子监立一长竿,把他的脑袋挂在上面示众(照明太祖的语言,是“枭令”)。隔了十年,他还忘不了这件事,有一天又召集全体教职员和学生训话。碑上所刻,就是训话的原文。
    

  这些本来是发生在南京国子监的事,怎么北京的国子监也有这么一块碑呢?想必是永乐皇帝觉得他老大人的这通话训得十分精彩,应该垂之久远,所以特在北京又刻了一个复本。是的,这值得一看。他的这篇白话训词比历朝皇帝的“崇儒重道”之类的话都要真实得多,有力得多。
    

  这块碑在国子监仪门外侧右手,很容易找到。碑分上下两截,下截是对工役膳夫的规矩,那更不得了:“打五十竹篦”“处斩”“割了脚筋”……
    

  历代皇帝虽然都似乎颇为重视国子监,不断地订立了许多学规,但不知道为什么,国子监出的人才并不是那样的多。
    

  《戴斗夜谈》一书中说,北京人已把国子监打入“十可笑”之列:
    

  京师相传有十可笑: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国子监的课业历来似颇为稀松。学生主要的功课是读书、写字、作文。国子监学生——监生的肄业、待遇情况各时期都有变革。到清朝末年,据老董说,是每隔六日作一次文,每一年转堂(升级)一次,六年毕业,学生每月领助学金(膏火)八两。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发作为县级干部,或为县长(知县)、副县长(县丞),或为教育科长(训导)。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用途,是调到中央去写字(清朝有一个时期光禄寺的面袋都是国子监学生的仿纸做的)。从明朝起就有调国子监善书学生去抄录《实录》的例。明朝的一部大丛书《永乐大典》,清朝的一部更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的底稿,那里面的端正严谨(也毫无个性)的馆阁体楷书,有些就是出自国子监高材生的手笔。这种工作,叫作“在誊桌上行走”。
    

  国子监监生的身份不十分为人所看重。从明景泰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以后,国子监的门槛就低了。尔后捐监之风大开,监生就更不值钱了。
    

  国子监是个清高的学府,国子监祭酒是个清贵的官员——京官中,四品而掌印的,只有这么一个。作祭酒的,生活实在颇为清闲,每月只逢六逢一上班,去了之后,当差的在门口喝一声短道,沏上一碗盖碗茶,他到彝伦堂上坐了一阵,给学生出出题目,看看卷子;初一、十五带着学生上大成殿磕头,此外简直没有什么事情。清朝时他们还有两桩特殊任务:一是每年十月初一,率领属官到午门去领来年的黄历;一是遇到日蚀、月蚀,穿了素服到礼部和太常寺去“救护”,但领黄历一年只一次,日蚀、月蚀,更是难得碰到的事。戴璐《藤荫杂记》说此官“清简恬静”,这几个字是下得很恰当的。
    

  但是,一般做官的似乎都对这个差事不大发生兴趣。朝廷似乎也知道这种心理,所以,除了特殊例外,祭酒不上三年就会迁调。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差事没有油水。
    

  查清朝的旧例,祭酒每月的俸银是一百零五两,一年一千二百六十两;外加办公费每月三两,一年三十六两,加在一起,实在不算多。国子监一没人打官司告状,二没有盐税河工可以承揽,没有什么外快。但是毕竟能够养住上上下下的堂官皂役的,赖有相当稳定的银子,这就是每年捐监的手续费。
    

  老董的记性极好,我的复述倘无错误,这实在是一宗未见载录的珍贵史料。我所以不惮其烦地屡写出来,用意是在告诉比我更年轻的人,封建时代的经济、财政、人事制度,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东西!
    

  国子监,现在已经作为首都图书馆的馆址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