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 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B. 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C. 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的培养的认识并不相同,前者止步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后者还将其 导入家庭制度的轨道。 D. 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后来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而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它压抑了儿童天性,也有损家庭和睦。 B. 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这一事实论据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难以摆脱 家庭礼教的束缚。 C. 家庭尊长们都很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和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这些材料证明了“古代家庭教育十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 D. 相比其他途径,隋唐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这导致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主流。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源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 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并不只是要求子孙服从家长的权威,它也有其积极意义, C. 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 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答案: 7. 试题分析:D项因果关系颠倒。由原文第二段倒数第一、二句可知,孝悌之德具有“事亲”和“事君”的效用是原因,而“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结果。从文中的“这样”一词即可看出后面的内容是结果。 8. 试题分析: C项范围不当。“用历史反面教材来告诫子弟”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尊长们。根据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可知是“很多人”,而不是“所有人”。 9. 试题分析: D项张冠李戴。“望子成龙”是普遍社会心态是“家族家庭”具有的,并非“封建统治者”具有。以偏概全。“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社会心态相契合”只是一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而不是所有多次高度统一的原因,这从文章最后一句“又一次”的信息可以分析得出。 点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