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捶背 聂鹏 新兵训练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中队长文魁就在这个被官兵们誉为“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带兵。每天临睡前,他都会到各班转转看看。 这天晚上,文魁正好转到了二班。他看到一个娃娃脸兵,光着的胸脯上胸肌竟然很发达,他问:“有些什么特长?”那兵答:“在体校里搞过训练,相互按过胳膊腿,捶过背,算不算特长?”文魁连说:“算算算。”文魁来自武术之乡,参军后一直是总队训练标兵,因训练过猛,有了腰伤的顽疾。对捶背推拿有特殊的需求。当晚睡前一试身手,“这兵捶背有一手。”文魁苦觅良久的“捶背”人选就这么算是定了。 从此,娃娃兵辉就成了文魁的专职“捶背”。除了正常的训练,辉还得给队长“捶背”,所以就搞得很累很疲惫。一些兵就私下给辉出点子。辉得计,下回再给文魁捶时,捏呀捶的,下手就比较重。不料辉忙得一头大汗,文魁盯着正在热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眼睛都没眨一下。辉说:“我看他一点儿都不怕痛,还有没有新招?”哥儿几个面面相觑,均顾左右而言他。 文魁受捶时,要求还挺多,一会儿要求这样使劲,一会儿要求那般用力。搞得辉一场背捶下来,相当于又是一次强化训练。有时累瘫在床上,辉恨得牙痒。一次不经意间,辉在做单杠模拟考核时,竟然一次性做了40多个不觉得累,远远超出其他新兵。 新兵训练快结束时,一日晚间,几名也同样来自武术之乡、又是特警中队的班长,非要跟传说中很厉害的文魁过过招。班长们欺他腰伤,说一对一,文魁说,“你们几个一齐上”。说时迟,那时快,还没轮上那几个兵拢身,一个一个就像背包枕头一样地被文魁扔在几米开外,躺在地上叫苦不迭。辉恰好看到这一幕,除了对队长由衷的佩服,还有很大的疑惑:他,这么威猛,哪里像是个有腰伤的病人? 新训结束分兵时,辉俨然名列文魁麾下。辉叫苦不迭,却发现文魁一脸坏笑。文魁捶背的要求更加频繁了,甚至中午,甚至周末,兴之所致,文魁都要把辉叫过来,捶捶按按,拍拍打打。 半年下来,辉的军事技能在中队无人能比,一年下来,辉在支队军事训练方面有了名气。 第二年春,支队组建参加总队比武的集训队,文魁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辉。指导员还有些顾虑,“他走了,你捶背的事怎么办?”文魁斩钉截铁,“扯淡,你以为他就只能捶个背?”辉就被抽调走了,在一个偏僻山凹下的中队接受魔鬼训练,苦不堪言。 10月份参加总队比武,辉得第三名,荣立三等功。回到中队时,全中队官兵列队欢迎,文魁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不着头脑的话:“看来捶背的功力还不够。”是夜,辉照例给文魁捶背。 越明年,支队组建比武队时,辉找到文魁,想通融一下,不要让自己去了。末了还说,“我就留在你身边,还可以天天给你捶背,是不是?”没料想文魁火了,“扯淡,你以为就只是个捶背?”辉再次进了山凹里的魔鬼训练营。 10月份再回来。辉就不是原来的辉了,在总队比武中得了全能第一,被树为训练标兵,荣立二等功。到了中队,他受到全中队官兵的最高礼遇。奇怪的是,是夜睡前,辉来敲门提醒捶背时,文魁说不捶了,已经睡了。[来源:学&科&网] 春节过后,辉参加武警部队直接提干的培训班。培训半年后,辉已肩扛黄灿灿的少尉肩章。回到中队,却再也见不到文魁了。原来,文魁带领战士参加公安系统组织的缉捕黑恶势力行动,他只身擒获3名歹徒,不料却被一名歹徒趁夜黑开枪射中,当场牺牲。知道辉是队长的得意门生,怕影响学业,中队官兵硬是没告诉他。 在县城烈士陵园文魁的墓冢前,辉长跪不起,泪如雨下。他慢慢地继而快速地击打着墓碑和坟冢,“队长,辉儿来了,来给您捶背了!” 空旷的墓地里,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 4.下列对小说相 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新兵训练营地“兔子都不拉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了营地的环境荒凉偏僻。 B.“扯淡,你以为他就只是个捶背的”在文章中两次出现,体现出文魁训练新兵辉的良苦用心。 C.小说语言既通俗直白,又夹杂一些文言化的词语,读来饶有趣味。 [来源:学科网] D.小说的主人公是文魁,因为他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并为国捐躯。小说通过塑造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5.小说以“捶背”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辉到文魁的墓地长跪不起,泪如雨下,捶背声穿云裂帛,撕心裂肺”结尾,这样的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4.D(小说的主人公可以是文魁,也可以是辉。小说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当代优秀军人的赞美和对新时期军队创新士兵培养方式的肯定,虽然小说表现了文魁的牺牲精神,但这并不是主旨所在。可见,“歌颂了当代军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一说法有悖文意。所以,D项的分析鉴赏是不正确的) 5.①“捶背”将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强化了情节的戏剧性,也使情节更集中。②借助“捶背”来呈现两人的言行,使人物形象的刻画具体集中。③通过“捶背”这一小事来表现军营练兵的主题,体现出了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6.①故事以此结尾,增强了小说的震撼力。②小说以此结尾,让辉、文魁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新兵辉成长为成熟士兵,对文魁感恩于心,让辉的心路历程成长历程得到充分的展示;文魁具有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③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体现出新一代青年士兵吃苦耐劳、肯拼搏的精神风貌,新时期军队培养士兵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