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4-29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7.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萧红:一个漂泊的灵魂
      1936年11月19日,萧红在给萧军的信里写:“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
       那个时候,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同时也想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写作空间。漂泊了那么久,她将写作奉为宗教,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自由地创作,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
       仅仅是在笼子里的平安,她也是又爱又怕的。写信的一个月前,鲁迅逝世了,震惊和悲恸过后,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事实上,这平安确实是短暂的,不久后,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如今去回望萧红对“黄金时代”的感叹,实在是饱含凄凉的。
    文学与人生,是萧红的两条交叉线。这两重世界曾经合二为一,但最终渐行渐远、无法弥合:她在文学中找到了个人价值和心灵自由,像“大鹏金翅鸟一样飞翔”,而在人生际遇上则颠沛流离,终于“跌入奴隶的死所”。在她身后,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
       漂泊将近百年过后,萧红才在中国文学史上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除了她小说般戏剧性的爱情,还不可忽视她深处的大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着,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
       萧红的一生都在漂泊,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如果从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乡呼兰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为止,短短几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从北国到粤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我们辗转走访这些站点,不禁感佩萧红在短短几年的颠沛流离中的高产,她留下1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两部诗性悲剧《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一部讽刺喜剧《马伯乐》,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况是战乱年代了。
       萧红出生于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死于抗战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放在大时代背景下去观察萧红,她在当时的女性群体,甚至是女作家群体中也是触目的。作为女性,萧红自己也说:“这是一个盛产娜拉的时代。”在“五四”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更是在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她的漂泊似乎也从被动的行为转为一种主动的习惯。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家国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因此对她并不适宜。萧红研究开创者、汉学家葛浩文评价:“萧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并不是一种理想化的、充满爱国热情的浪漫的战争图景,而是它对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人们身上产生的孤独的、极端的个人化的影响。从此萧红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学视野之外。”
       萧红曾对好友聂绀弩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要掉下来。”现实中,她的确为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选择,在兵荒马乱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今仍备受争议,这怎么是黄金时代呢?许鞍华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借萧红之口回答:“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这样来看,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萧红和萧军虽然都被列为左翼作家,但实际上至少萧红没有那种明显的红色热情,且对政治十分冷漠。后来舒群曾劝她去延安,被她拒绝了,唯一的理由是她害怕再过斗争的生活,她需要安慰,需要家庭,需要温暖,她不知道往哪一个方向找,最后她找到了端木蕻良。她一旦告别了斗争,就告别了那个时代,因此她的黄金时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味道。
    (摘自李菁《萧红:逃不出的命运》)
    “百度百科”相关注释:
       萧红,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身在日本的萧红因为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所以她深感这是她的黄金时代。
    B.鲁迅的逝世让萧红很悲伤,但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再次踏上漂泊流离的道路。
    C.萧红在生活和创作上的际遇有过交集但又不同,她在创作上找到了个人价值和精神自由,迎来巨大的丰收,但在生活中饱受磨难,付出了巨大代价。
    D.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她一直以自己的意志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获得精神的自由是她选择这种人生道路的思想根源。
    E.萧红出于对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恐惧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即她害怕再过斗争的生活,拒绝去延安,这正是她的黄金时代与那个大时代不一样的地方。
    (2)文章两处划线句中的所说的萧红的“黄金时代”表现在哪里?
    (3)题目中的“漂泊”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章第一段萧红说:“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它是那么自由。”接下来,第二段又说:“这真是黄金时代,是在笼子里过的。”这两者之间有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C.
    (2)本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C.
    (3)本题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是理解B.
    (4)本题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是探究F.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题需要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选项做出合理的判断,当然客观题,我们也可抓住选项中的提示语、暗示性的词语等帮助判断.A“摆脱了和萧军之间的感情纠葛得以平静地投入自由的创作空间中”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说明该项所说的不是事实,而是萧红的愿望.B项,“也带给她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第三段中说“萧红好像隐隐找到了一种悲痛化出来的力量,这是她微小的坚强”故所谓“巨大的精神力量”无从谈起,另外,“促使她选择离开日本回国”于文无据.D项,“萧红的漂泊是自身的主动选择”表述不当,萧红开始时的逃婚是被动的选择.
    (2)本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审请题意,“黄金时代”应指传主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有利的方面.然后梳理文章的内容,确定答题的区间.如此题通过题干可知其信息应该贯穿全文,所以考生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在导师鲁迅的提携下自由地创作,终于可以停下来感叹一句:“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动荡的时代,匮乏的物质反而造就了那个时代精神的亢奋和对信仰的执着,也造就了一个群体性文学上的“黄金时代”,而萧红作为其中一个女性个体,她追求的是不同寻常的道路.”“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也因此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最后按照这些信息分点作答即可.(3)本题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文中词语的含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词语理解应联系上下文分析.此题词语在理解时应该要联系传主的经历来概括.综观全文,本文主要写了传主三个方面的漂泊:一是生活的漂泊,可有“萧红就不得不提前回国,踏上了更加颠沛流离的悲剧之路.”“,短短几年间,她的轨迹遍布各地,从北国到粤港,从西北到日本.她原本可以停下来,但她依然选择了漂泊.”文中句子为证;二是感情的漂泊,如“萧红身在日本,正试图用出走来逃离与萧军的情感困局”“她与不同男人之间漂泊的感情经历为人长久窥视.”“如果说一开始的娜拉式的逃婚离家还是被动的,后来离开萧军、选择端木并与之南下香港,更是在爱情和民族双重危机下的主动选择.”;三是创作的漂泊,如“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有着女性和穷人双重视角的女作家,萧红是游离于主流文学而被长期忽略的.”“尤其在当时主流文化阵营纷纷奔赴延安的时代洪流中,萧红公开提出“作家不属于某个阶级,作家是属于人类的”,她选择了自由写作,家国想象中的“左翼女作家”标签因此对她并不适宜.”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分点作答即可.(4)本题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此题是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阐述自己的理由.阐述理由时,要结合着文章内容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来阐述理由.如认为不矛盾,可以结合文本分析两者所指代的含义不一样:自由是指人身和心灵,而“笼子”是指为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如认为矛盾,可从“自由”和“笼子”两个词语所在的语境加以解读,因为当时整个时代处于乱世,所以传主不可能获得真正人生自由,从她不断地更换居住地点可见.当然考生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参考答案:(1)CE (选对一个给2分,两个全对,给5分)
    (2)①萧红生活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因袭的负担小,极易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自由风格;②萧红得到鲁迅这样的大师的帮助与提携,可以自由平静地创作,经济也不紧迫;③物资匮乏,但精神亢奋,执着于信仰,置身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而又选择了非同一般的人生道路.(一点2分,共6分)
    (3)①生活的漂泊:从逃婚开始到去世,短短几年间辗转各地,加上战火纷飞,居无定所,生活困窘.②心灵(感情)的漂泊:与不同男人之间的感情长期处于漂泊状态.③创作的漂泊:选择“无阶级”的自由写作观念,长期游离于文学视野之外.(一点2分,共6分,如果每点都是只列举,要酌情扣分,比如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可以简要分析得)
    (4)示例:不矛盾.①“自由”是指萧红逃离了家族对她生活的限制和爱情对她心灵的束缚,她可以自由地写作.②“笼子”是指这样的自由是有代价的,是短暂的,她需要忍受爱人离去的孤独、导师逝去的悲伤.③二者在萧红身上是相辅相成的,她选择心灵的自由,就需要忍受漂泊的凄苦和失去爱情的孤独;而她的人生价值也正体现在勇于冲破牢笼而去追求生命的自由.④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也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无论生逢乱世还是盛世,我们都要勇敢地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样我们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观点是矛盾或不矛盾明确之后,要先分别从“自由”和“笼子”或者两个词语所在的语境加以解读,然后联系全文进行分析,每一点2分;之后再从两句话或者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2分;文本分析之后,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