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19-04-29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 月 8 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 1926 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 1978 年到 1996 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
    6   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 年到 1996 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 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 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 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 “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   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因此得出  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
    
    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 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 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 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 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恰可比拟。
    (节选自 2014 年 2 月 22 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   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 1978 年到 1996 年”“1983 年到 1996 年”“从 1978 年至今”等具体时间,
    
    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
    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
    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6 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6 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
    
    答案:
    12.(1)选 A 给 3 分,选 E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B 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 一家。C 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 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 项这句话表明 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 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③使 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6 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 分)主要学术创新: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 2 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 2 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 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 4 分。意思 对即可)(共 8 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