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因立场不同,而对历史事实有不同判断的一个典型。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但是,一直以来,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重要发明的权属在世界上存在不同声音,韩国等国家正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进行举证、考辨的。这些问题怎么处理?笔者在《开放视野、实证方法和爱国立场》一文中曾经提出三个原则:一是不因爱国立场而曲解证据;二是要从爱国的立场出发收集证据、开展研究;三是要以爱国立场和证据意识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 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 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 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 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大多数老师在分析此题时着眼于概括的全面性,其实此题还涉及叙述的客观性,即要能辨别史实与史论。在此题涉及的一系列历史概念中,客观性是不同的,例如"帝国主义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三个概念,"帝国主义战争"纯是史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认识,所以易有争议;"一战和二战"则是史实;"两次世界大战"是史实,也略带一定的史论意味,但相对是比较客观和中立的。 三、宏观的、复杂的、间接的问题常常难以实证 殷海光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列出了实证的几大局限: (一)小问题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大问题不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 (二)构造简单的问题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构造复杂的问题就不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 (三)直接的问题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间接的问题不容易诉诸证据来解决。这确是我们在运用历史实证时应有的认识。 笔者在"证史·知史·悟史——三句鲁迅名言的历史解读"一课中,首先用实证的方法考量"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的结论,通过引用史料、逐层考证,从历史学的角度是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的:中国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将火药用于军事了;最迟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就用于航海了。但是,对于鲁迅的另一句名言:"(中国历史无非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灯下漫笔》)则很难用实证的方法证实或证伪,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从这个意义上鲁迅的前一句名言从其本意讲也是一种总体认识)。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试着用列举史实或史料的方法实证,学生就遇到了困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理解:有些问题要用实证的方法,有些问题不宜用实证的方法。 历史学习中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面临历史问题时能恰当地选择探究的方法,具体的、简单的、直接的问题用实证的方法,宏观的、复杂的、间接的问题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还要积极运用历史感悟来认识历史。从史料中得出史料的环节①,主要是运用史证的方法(当然也要用到想象、感悟等方法,如前所述),从史实中得出史论的环节②,则要用比较、分析、综合、感悟等方法。 四、从"史证"到"史证后" 正因为实证的上述局限,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正确定位"史证教育"。要明白:实证在历史教学中只是提供范例,"史证教育"是通过史证的范例,来引导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实事求是"的"史证意识";让学生在"史证"的过程中初步习得收集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 以丝绸之路为线索,从史证方法入题,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历史学习能力,可以说是从"史证"到"史证后"的成功探索: 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一: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 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 问题二: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繁荣,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 在下图所示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为什么? 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上的缺环? 问题三:"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 此题的第一问完全着眼于历史实证,考查学生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证方法;第二问则立足于历史的实证,更深入、具体地考查史证的方法和能力,同时,也接触到了历史的想象;第三问则超出"史证",要求学生能够"多维度地解释",如: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分析;结合中外商人的作用加以分析;从不同社会的政治、宗教、生活方式、物种等交流的角度加以分析。这就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此题可以说是凸显了历史学科基于实证、着眼综合的学科特点,值得倍加关注。 总之,历史教学要重视实证意识、实证方法的培养,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局限于实证,要能从"实证"到"实证后",善于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关注历史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