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的阙如使实证困难 历史问题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但是,由于历史是过去的、又是单向的。时间的流逝每每导致史料的缺失,史料的缺失,又导致历史叙述的困难。上古史的资料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阙如了,更何况嬴秦以降文化劫难不断,文献散失的情况十分严重,资料就更少了。 有人说,今天我们可以用考古发掘来解决古史资料缺乏的问题。考古证史是实证方法的一个代表,下面试以考古证据为例说说史证的局限。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 . 弄清最早用 C h i n 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此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史料不足,某些历史问题不能解决时怎么办?选项A主张通过考古学上的突破找到证据,也就是实证的方法。学生误答原因就在过于夸大或曰迷信"考古"这一实证方法。其实,考古作为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两大局限:一是零星的、偶然的。考古一般是通过某些文物折射某一历史信息,通常较难提供关于历史问题的系统证据。此外,考古的发现又带有偶然性,多数情况下,很难也不提倡为解决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考古发掘(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考古的另一个局限是有些问题是较难用考古的方法解决的。譬如,上述试题中China是源于瓷器(china)还是"秦"的音变(Qin→Chin-a),这个语源学上的难题,考古是很难解决的。又如: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C这一选项也涉及到考古的方法,对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考古的局限。首先,考古可能发现用煤的遗迹,但有用煤的遗迹不足以证明已"取代木柴",要证明这一结论,必须穷尽发掘,证明当时百姓不用木柴,这又不是考古能做到的,所以,材料一的结论很难用考古学支撑。反过来,如果考古发现有北宋东京居民使用木柴的遗迹,则足以否定煤炭取代木柴的结论。因此,材料二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倒可能用考古学的方法解决;其次,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结论都不是"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的,对此问题的研究,文献可能是更经济的方法。 事实上,古今中外众多的历史之谜,大多是由于史料缺失造成的,这就是史证的局限之一。与研究人员相比,中学生和中学历史教师掌握的史料更为有限,局限更大,因此,中学教学中的历史叙述更多地需要在已有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实证、历史想象、历史推理等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 二、观点和立场会影响实证 历史是过往的,又是单向的,历史真相的重现有赖于对史料的占有和考证,所以基于史料的实证是还原史实的最基本方法。但是通过实证还原史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中立"、"客观"和"科学",因为实证还常常受到观点、立场和认识水平的影响。考查了"主观认识影响历史评价"的问题: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不仅历史评价受到主观认识的影响,史实本身也会受到影响。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