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2019年高考生以及高中中们整理了实用类文本类阅读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模板。 (一)设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在以下几方面做文章: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手机消费调查:时尚的手机最受宠》:这份报告选择社会上十分普遍的手机消费现象进行调查。这样选材对你有什么启发? 2.从结构角度,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2007年山东卷《梦碎雅典》第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从社会影晌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例如:《他打动了每个认识他的人—身边人眼中的洪战辉》第3题:“洪战辉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的是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社会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4.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例如:《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每人每年缴纳50元,最多可得1100倍补偿》第3题:“有人认为,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个亮点,你是否同意?” 5.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提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知识与财富决定生活满意度与乐观度》“本文在 (二)答题要领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三、答题常出现的四个“忽视” 1.忽视文本特征 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对像“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失分。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实际上需要考生掌握科普文章的说明特征。总之,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2.忽视答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同学们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限制了思维。如2007年琼宁卷第18题,属评价性题目,整体评价叶圣陶这一人物形象,属于半开放性题,答题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考生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才行。 3.忽视句子内涵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得分亦可想而知。如2007年广东卷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对于这道题目,只要注意到句中“发展”“复活”“再生”“演变”的所指内涵,就不免得出类似的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追求融人作品,从而不断地对作品进行演绎、阐释与再创造。 4.忽视分值设置 每道题后面所标分值往往暗示答案要点。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哆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5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