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期末考大概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为了让同学们更加高效的复习备考,小编下来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要知识点解析,希望对同学们期末备考有所帮助!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要知识点解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知识和本篇消息的特点;掌握生字词。 情感价值观:了解沉痛的历史,了解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体会作者的沉痛心情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 过程与方法:准确、快速捕捉文章基本信息,体会文章冷峻的语言特色,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学习指导: 1、5分钟时间结合下面所给的有关材料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有关知识。 2、3分钟读课文完成自学检测。 3、小组合作完成知识点拨与问题探讨。 课前先知 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毛骨悚然( ) 和煦( ) 废墟( ) 不寒而栗( ) 踉跄( ) 祈祷( ) 呆滞( ) 知识点拨与问题探讨 1、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2、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答: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3、课文第7段写"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还有末段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文中写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威辛没有新闻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探究一 "而另一些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此句具有怎样的寓意? 答: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探究二 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答: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探究三 1、作者在课文第11段中写道"那里没有别的东西。"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说法? 2、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当堂检测 罗森塔尔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 答:纳粹党的残暴,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连上帝都不会原谅。 训练知识 一、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