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政治 > 选修2 >

选修2专题四测评

http://www.newdu.com 2018-12-04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选修2专题四测评
    一、选择题Ⅰ(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实施背景是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B.其实质是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C.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要求农民每年以赋税的形式将一部分余粮交给国家
    2.苏俄政府在1921年春遭遇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勾结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犯苏维埃政权
    B.随着条件的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了裂痕
    C.苏俄政府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军事非常手段
    D.新生苏维埃政权倡导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为克服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政治危机,苏俄政府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重要标志是(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C.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4.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C.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顺应了农民的要求,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D.放弃了国家对生产和分配的计划调节
    5.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基础上的,认为这样的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苏俄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发达生产力  C.计划经济  D.无产阶级专政
    6.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这表明随着苏俄社会条件的改变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列宁把这些变化看成(  )。
    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步骤  B.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的必要手段
    C.为解决当时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过渡阶段
    7.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先后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宣布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  )。
    A.1925年  B.1936年  C.1937年  D.1941年
    8.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
    B.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C.苏俄当时还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占优势的国家
    D.价值规律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9.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C.价值规律
    D.剩余价值规律
    10.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意味着(  )。
    A.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为地改变和创造
    B.经济规律可以被人们认识、利用,但不能消灭和创造
    C.人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能动性
    D.人们可以通过制定计划发挥对经济规律的决定作用
    11.下列说法中,体现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识局限性的是(  )。
    A.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B.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C.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不存在差别
    D.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12.针对当时有人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了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观点。高级赢利观点说明(  )。
    A.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企业无法获利
    C.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可以使国家获得更多利益
    D.计划与市场对资源配置都起重要作用
    13.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一论断表明,我国当时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即(  )。
    A.由“全盘吸收”到“完全排斥”  B.由“对苏开放”到“关闭国门”
    C.由“盲目排外”到“洋为中用”  D.由“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
    14.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集中阐述了(  )。
    A.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B.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探索成果
    C.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成果
    D.建国初期我国巩固人民政权的阶级斗争成果
    15.毛泽东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关系的论述表明,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
    A.教育事业  B.重工业  C.生产资料的生产  D.国防事业
    16.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提出,在以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建设重点的同时,强调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坚持适度原则  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7.毛泽东曾说:“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是在强调(  )。
    A.经济建设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重心
    B.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
    C.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8.毛泽东与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其历史背景是(  )。
    A.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
    B.总结我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经验
    C.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
    D.总结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9.“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提出,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的作用。(  )
    A.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  D.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
    20.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与斯大林的说法有很大区别。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基于(  )。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C.多种所有制并存  D.私有制的存在
    21.毛泽东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这一论述强调(  )。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B.价值规律是调节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C.价值规律是用以管理经济和经济核算的重要手段
    D.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消极作用能够得到有效限制
    二、选择题Ⅱ(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意。)
    22.在1918~1921年初,俄国苏维埃政权为了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军事进攻,夺取战争的胜利,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A.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有效维护了农民的既有物质利益
    D.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3.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
    A.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B.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C.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巩固了工农联盟  D.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4.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认为,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理由包括(  )。
    A.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没有必然联系
    B.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
    C.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25.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原因,斯大林后来形成的观点有(  )。
    A.社会主义国家的商品流通和生产受价值规律调节
    B.社会主义国家并存两种公有制
    C.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D.社会主义国家并存两个生产部门
    26.毛泽东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为此就必须(  )。
    A.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 
    B.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
    C.充分下放权力,让地方高度自治
    D.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平均分权
    27.毛泽东说:“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范围的认识包括(  )。
    A.有些生产资料是商品  B.所有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C.生活资料是商品  D.有些消费资料不是商品
    三、简答题
    28.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材料二 列宁曾经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他在1918年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商品生产,并强调要为消灭货币作好准备。
    材料三 1921年春,苏俄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同年10月,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但在1922年3月,列宁又说:“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
    当年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由此得到什么启迪?
    29.材料一 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材料二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
    (1)怎样才是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促进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对国家建设有什么意义?
    四、辨析题
    30.商品经济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必然走向资本主义。
    五、分析说明题
    31.材料一 1958年,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
    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
    毛泽东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和范围的观点有何突破?
    六、案例探究题
    32.材料一 毛泽东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材料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中央把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是我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时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变,预示着我们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阶段。
    阅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毛泽东的要求,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简要说明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关系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  2.B  3.A  4.C  5.B  6.C  7.B  8.A  9.C
    10.B  11.D  12.C  13.D  14.A  15.C  16.D  17.B  18.D
    19.D  20.A  21.C
    二、选择题Ⅱ
    22.AD  23.BC  24.AC  25.BD  26.AB  27.AC
    三、简答题
    28.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影响,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但实践促使列宁认识到,由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所以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表明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他对有关商品货币及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有关情况还表明,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
    当时及后来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终决定作用。
    29.(1)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
    (2)协调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布局,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全局。①我国的工业布局多分布于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布局。促进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正是改变这一不合理布局的需要。②当时的社会主义中国处于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出于战备需要也应协调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四、辨析题
    30.(1)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是联系于生产力水平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则是分别联系于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形态。可见,商品生产并非必然联系于资本主义。
    (2)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并为资本家购买和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剥削,即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被引导到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五、分析说明题
    31.(1)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2)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六、案例探究题
    32.(1)为了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无论只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2)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据此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