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http://www.newdu.com 2018-12-03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山 东 刘秀珍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梳理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和目的
    (1)背景:艰苦的国内战争:①政治上________势力的反扑和扼杀。②经济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________,但极度困难,特别粮食严重短缺。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和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后来又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和特征
    (1)内容:①农业:实行________;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_;③贸易:取消________;④分配:实行________。
    (2)特征:兼有战时和________的两种特色,背离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结果:粉碎了国内外敌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________的胜利。
    考点2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____”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________等人的高度重视,决定调整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农业: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________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________;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贸易:恢复_______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_______。
    3.结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________。到________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考点3 “斯大林模式”
    1.背景:苏联成立;________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主要表现
    (1)工业建设:优先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经济体制:实行_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
    (3)农业建设:推行________运动。
    3.成就与弊端
    (1)成就: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和新型的________。②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________。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_______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长期执行___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为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_______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础练习
    1.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
    A.真的,新经济政策                          B.假的,余粮收集制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
    2.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成为苏联发展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3.斯大林模式影响深远,对此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工业化模式  ②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  ③其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成为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④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依然有指导意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它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5.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等,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互动探究
    探究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呢?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口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勒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
    探究2: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材料四: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五: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探究3: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它给俄国带来哪些影响呢?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劳动方面
    

    

    探究4: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①形成背景──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历史传统、个人因素等;②巨大成就;③存在问题和后果;④重要启示等)
    【效果测试
    1.假如俄国的农民伊凡,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将一部分赚得的钱在商店里买了一双马靴。你认为这件事不可能发生于(    )
    A.1917~1918年                     B.1918~1920年
    C.1921~1927年                     D.1917年以前
    2.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明了(    )
    A.苏俄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               
    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新生的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苏维埃政府对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
    3.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流行于当时苏联的一则笑话: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使用的粮票和布票。
    
    A.高度集中而僵化的计划经济模式一度造成物资短缺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5.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6.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特征,除旧布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20世纪,面对社会的动荡或剧变,世界上许多国家进行了改革。如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1)上述几个时期在苏俄、美国、中国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什么改革?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2)中国的改革与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C 2.A 3.B 4.C 5.B
    【效果测试
    1.B 2.B 3.D 4.A 5.A
    6.(1)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的困境,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的时代,进入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共同点: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若有其它合理的说法也应给分)
    作者简介:刘秀珍,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教师。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连续多年奋斗在高三历史教学第一线,高考成绩优异。曾获“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媒体课件《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等获得地级一等奖,多篇论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发表并被多家网站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