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刺杀甘地的是一名印度教徒 ──兼谈印度的宗教矛盾 山东日照第一中学李维忠(276800) 据《印度总理尼赫鲁》记载:甘地被暗杀后,“(印度的)穆斯林们惊恐地躲在各自家中,他们害怕假如凶手是一个神经错乱的穆斯林,可怕的血洗就会顷刻而至。……当知道凶手是印度教徒后,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尼赫鲁和印度要人们听到噩耗后赶到现场。蒙巴顿突然间听到一个声音对人群高叫:‘穆斯林杀了他,是一个穆斯林!’他刹那间便厉声驳斥他:‘你这个笨蛋,你难道不知道刺客是一个印度教徒吗?’其实当时他也不清楚凶手是谁,可他知道,如果传开凶手是穆斯林,那就会爆发大规模的血腥内战。幸亏凶手确实是一名印度教徒。”那么,印度教徒为何刺杀甘地?要知道甘地也是一名虔诚的印度教徒呀! 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的国家。当时全国有99.57%的人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徒83%,占绝对优势。穆斯林不到12%。另外,还包括锡克教、基督教、佛教、耆那教等一些小的宗教派别。 印度教起源于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公元前6世纪,在两次改革运动中,耆那教和佛教从婆罗门教中分化出来,并向传统观念展开挑战,婆罗门教一度衰落。但公元4世纪以后,婆罗门教经过改革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又重新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并改称为印度教。17世纪以后,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思想家力图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使之跟上时代步伐,这一改革实质上就是向西方学习。由此,印度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迅速传播,到11世纪在印度逐步扎下根基。原本信仰印度教的不少教众被吸引过去,皈依了伊斯兰教。特别是那些处境悲惨的“不可接触者”,由于伊斯兰教宣扬“一切穆斯林皆兄弟”,否定种姓制度。因此,新的宗教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伊斯兰教在他们中间流行开来,并得以迅速传播。 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虽有矛盾冲突,但还是小规模的。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非常卑鄙地利用了两大教派的矛盾,并使这一矛盾不断加深扩大,到19世纪两派之间几乎不共戴天。从宗教教义上看:伊斯兰教是坚定的一神论,印度教却倾向信仰无限多的神;伊斯兰教否认能以任何形式表现安拉的形象,印度教却用许多图像把庙宇装点得富丽堂皇;伊斯兰教认为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而印度教则遵循种姓制度,使社会划分成不同等级,高等级比低等级有更多的特权;印度教将牛奉若神明,谁要宰牛,谁就大逆不道,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而穆斯林极为反感印度教徒对牛的庇护,他们把牛赶往屠宰场,常常故意恶作剧地经过印度教庙门前。多年来,这种针对性活动引发的流血事件不计其数。 印度的宗教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皈依伊斯兰教的绝大多数来自于原来信仰印度教的贱民,即“不可接触者”。加入伊斯兰教以后,他们的社会地位迅速得到提高,摆脱了昔日下贱种姓的屈辱地位。这就冲击了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和不平等。另一方面,就是经济上的不平等。19世纪40年代,在全国各地,印度教徒几乎掌握了全部高利贷行业。这是因为他们办事干练,也由于古兰经严禁穆斯林从事金融贸易。因此,穆斯林往往受到印度教徒的盘剥和奴役。 印巴分治之前,宗教矛盾已非常尖锐。1946年8月16日,在加尔各答举行的穆斯林抗议活动中,酿成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大仇杀。仇杀持续近24个小时,造成5000人死亡,2万人受伤。教派流血冲突还波及到比哈尔、孟买等地。在印巴分治过程中,最大最严酷的一次教派冲突,死亡100万人以上。在印度,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挥起大刀,砍向邻近的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穆斯林们也对附近的印度教徒进行血腥的屠杀,掠夺他们的土地,抢劫他们的财产。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进行大迁徙,至1948年,流落在印巴各地的难民近1000万。 面对错综复杂的宗教矛盾和教派冲突,甘地呼吁团结。他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平相处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概念之内的。不管什么教徒,都是朋友兄弟,同样怀着良好的愿望,大家能够重新修好,重建家园。他号召印度教徒都应该赎罪,并首先从自己做起,决定把饮食控制在最低限度。 作为一名印度教徒,在教派冲突之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怒火炽盛的穆斯林村镇,深入家庭,用好言劝慰穆斯林,告诫人们,人类惟一值得的复仇行动就是以善报恶。他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帮助他们捐弃前嫌,“重新点燃友爱之火”,“驱赶宗教偏见的恶魔”。 为了“打开谅解之心,感化对手的每一根道德神经”,甘地决定再次运用绝食武器,制止印巴两国领导人在克什米尔的争斗。1948年1月13日,他开始绝食。 正当圣雄甘地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印度民众实现宗教和睦时,一场以他为目标的暗杀行动正在悄悄进行。 早在1947年8月,一个名叫纳图拉姆·戈德森的印度教狂热分子在一场小型集会上叫嚣:“甘地的非暴力学说,将手无寸铁的印度教徒置于敌人的魔爪之中。今天,印度难民正忍饥挨饿,奄奄一息,然而甘地却维护穆斯林压迫者。印度妇女宁愿焚身自殉也不愿遭人奸污,然而甘地却声称:‘受害者乃胜利者。’受害者中可能有我的母亲!我们的祖国已经被肢解,成群的秃鹫正在撕吞她的躯体。光天化日之下,印度妇女惨遭蹂躏。但是,面对上述暴行,国大党的懦夫们居然无动于衷。这种局面持续到何时才能结束?我们究竟能忍耐到何年何月?”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极右民族主义者顽固地反对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的政治主张,反对甘地的非暴力学说,主张建立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国家,宣扬印度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妄图重新建立大印度帝国。在他们设想的印度社会里,将没有穆斯林一席之地。 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信徒们陪同下,参加一次祈祷会,当他步入会场时,早已隐藏在人群中的纳图拉姆走到甘地面前,一面弯腰向甘地问好,一面迅速地掏出枪,抵住甘地枯瘦赤裸的胸膛连放三枪,殷红的鲜血染红了他洁白的缠身土布。甘地捂着伤口,发出最后的声音:“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 圣雄遇刺的噩耗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全国顿时沉浸在哀痛与悲伤之中。悲伤不已的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演讲:“我们生命的光明从此消失了,到处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说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表达……”在加尔各答,一位百姓用黑灰涂抹全身和面部,走街串巷,一边不停地悲叹:“圣贤业已涅槃,何时才能降临一位像他那样的伟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