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美矛盾 苏州大学历史系 丁强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关系动荡、分化、改组的十年,东西方两阵营大内部先后出现了分裂,在西方阵营中突出表现为向美国的权威挑战。以法国为首的西欧集团,要求以实力为基础,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旨在打破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为自己谋得更多的利益。 一、法美矛盾深刻的历史背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国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法国于1940年战败,退出了大国行列,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因此,重新树立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在世界的大国地位,就成为战后法国全部对外政策的核心。但是在二战末期和战后初期,美国却设置一系列障碍,排挤和打击法国,致使法国难以享受大国待遇。二战期间,美国一直拒绝承认戴高乐本人及其领导下“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合法性,却与维希政权继续保持正式关系,还暗地里寻找代理人取代戴高乐,直到1944年10月23日美国才承认“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戴高乐为了使法国能在战后重新恢复大国地位,摆脱在国际关系中的某种从属身份,积极利用一切可能和机会,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行动和有关国际事务,但一直遭到美国的阻挠。二战期间在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召开的三次重要国际会议都没有法国的门票,戴高乐对罗斯福不让他参加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雅尔塔会议尤其不满,因为其中涉及到法国的利益,这就为60年代两国不和埋下了种子。 二、五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推行,西欧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美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西欧对美国的离心力渐渐压倒向心力。西欧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要求联合起来抗衡超级大国的趋势已成为主流。同一时期,美苏关系“解冻”,东西方紧张对峙局面开始缓和,这使得西欧又不得不担心成为美苏交易的牺牲品。西欧国家对美国全面控制的状况越来越难以容忍,开始向美国的霸主地位挑战,试图摆脱美国控制,将二战后形成的依附关系改为平等的伙伴关系。法国则充当了挑战的“急先锋”,因为,美国在50年代的一系列举措更加深了两国的隔阂。美国积极扶植德国重新武装,恶化了法国的地缘政治;法国在印支失败后,美国乘势进入;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美国不时以“反殖民主义”面目出现,排挤法国;苏伊士运河危机时,美国扬言要停止向法国供应战略物资,并在第二年提出填补中东真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凡此种种使法国人相信,美国的利益和自己并未联系在一起,因此千方百计削弱法国,而不是帮助它恢复大国地位。 三、法国推行独立抗美政策的国内条件的成熟。1.政治上,1958年确立了新的政体──半议会半总统制共和政体,大大削弱议会权力,全面加强了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力,这就使戴高乐能排除一切干扰,将其经多年构思而形成的政策设想付诸实施。2.经济上,50、60年代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年增长5.8%,这种经济为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政策奠定物质基础,并且西欧六国共同市场的建立又为法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3.军事上,1962年2月13日,法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加入核大国行列,增加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重要资本。4.在殖民地问题上,法国于1962年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属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使法国卸掉了沉重的包袱,而且法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借助这些国家的力量抗衡超级大国。 法美矛盾,到60年代在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在西方联盟内部引起了强烈震动,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舞台。法美矛盾与同一时期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相对应,表明战后格局已开始从两大阵营对抗转换为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