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阵营中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 江苏苏州吴县角直中学 姬智明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一课,在叙述完二战后除社会主义苏联日益强大外,还有东欧8个、亚洲4个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这也就是说,二战后共有13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而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一目,教材却未将南斯拉夫算在其内,此中缘由,得从苏南关系窥析。 一、两国两党积怨已久 苏联与南斯拉夫之间长期存在各种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为了维护与美英的联盟,在南斯拉夫问题上就采取了承认流亡政府,抑制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的政策。二战接近尾声,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从英国回国,面对它与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分歧对立,苏联出于维护美英联盟的考虑,非但没有力援“南共”,反而从外部施加压力,促使“南共”向流亡政府作了很大让步。这就为苏南两国两党在战后矛盾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大国强权激化矛盾 战后苏联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支持帮助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的同时,其大国主义,利已主义色彩愈加突出。在与南斯拉夫关系上,首先反映在的里雅斯特归属问题上。长期以来,南斯拉夫与意大利对的里雅斯特就存在着领土争议。但在1945年5月,苏联事前未与南斯拉夫商量就接受了法国提出的方案:把该地区暂分为A、B两区,A区由美英占领,B区由南斯拉夫管辖。对此,南斯拉夫深表不满。接着,两国经济关系中也出现矛盾。从1946年8月始,两国就开始经济谈判,但其道路十分艰难,在达成的几项协定之中,也含有对南不平等的规定。 1947年秋至1948年初,在筹建巴尔干政治秩序问题上,两国分歧日渐公开化。当时,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正酝酿建立巴尔干──多瑙河联邦或邦联的计划,但苏联极力反对。2月,南斯拉夫领导人之一卡德尔应邀赴莫斯科会谈,受到斯大林斥责,并被迫与苏签订了一项就南斯拉夫外交政策同苏联进行磋商的协定。 三、同室攻伐相煎太急 针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态势,南斯拉夫作出了一定的回应,这更加“激怒”了苏联,1948年3月,苏联突然从南斯拉夫撤走所有军事顾问和专家。苏共中央还大肆通过舆论挞伐南斯拉夫,称南共“没有体现出阶级斗争的政策精神”、“资本主义成份正在城乡增长”等等。同时,苏联还将两党矛盾公开化、扩大化,力图拉拢匈牙利、保加利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孤立南斯拉夫。 1948年6月,情报局第三次会议在布加勒斯特举行。南共拒绝与会。会议在苏联的操纵下,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表示完全同意苏共中央对南共所犯错误的批评”,并得出结论说,南共已“完全蜕化为法西斯主义并投入了世界帝国主义阵营”,是一个“间谍集团”。至此,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 综上所述,苏联战后大国主义和利已主义政策,使苏南两国两党关系日趋恶化,最终使得南斯拉夫被排除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