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提示 福建连城二中 陈立新 自然地理对学生来讲是比较难学的,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卷,高考涉及到的自然地理(含地图)知识都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尤其是等高(深)线地形图、比例尺与区时或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运动、天气系统与气候知识、海水运动、河流补给、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等内容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理性、逻辑的方法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因而历年来都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因此,抓住重点,准确的把握高考趋势和命题方向,透彻理解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将有助于推进地理复习的有效开展。为此,要提高必修一自然地理复习的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力求做到知识的全面复习 在地理复习中,应该深刻领会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命题思想,要尽可能做到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要求什么,就复习什么,复习要全面,不要留下盲点和死角。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复习要突出重点,应该紧紧围绕地理重要原理和规律进行复习,如等高(深)线地形图、比例尺与区时或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大气运动、天气系统与气候知识、海水运动、河流补给、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又如日照图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复习中应该抓住关键:日照图的关键是掌握最基本的两种图,即极点俯视图和赤道侧视图,观察在这两类图上,经纬线、晨昏线、昼夜半球的位置、形状及相互关系,提炼有用信息,即可解决时间和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季节判断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熟悉在不同的图中,不同的季节经纬线、晨昏线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等特点,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与此有关的问题不难解决。 二、力求做到原理的深入剖析 在复习中应该重点剖析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气候的影响因素是重要地理原理,在复习中可通过以下思路来进行,以促进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一)明确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
(二)明确气候的影响因素 1.太阳辐射: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 3.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4.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和大气成分来影响气候,并且影响越来越大。 (三)明确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①根据气温季节变化特点,判断南北半球:如果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型)则为北半球;如果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型)则为南半球。 ②根据最冷月气温或最热月气温,判断所属温度带:如果最冷月气温高于15℃,则为热带气候;如果最冷月气温0~15℃,最热月均温大于25℃,则为亚热带气候;如果最热月均温10~20℃,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果最冷月气温0℃以下,最热月均温20℃以上,则为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气候;如果最热月均温10℃以下,则为寒带气候。 ③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确定气候类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通过以上复习,就能够真正熟悉和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三、力求做到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结合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常以区域图为载体,来考查自然地理的规律和原理,因此从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可以看出,对系统地理中基本原理、规律的考查一般是建立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的。为此,在地理教学中,系统地理的复习不能脱离区域地理,只有将系统地理的复习与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地理是由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部分组成,其中自然地理与高一必修地理的内容有大量的联系,有的内容还有重复,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可将《世界地理》的地球、地图、陆地地形、地形的变化、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世界的自然资源;《中国地理》的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进行知识归类,并纳入高一必修教材的复习中。例如、在复习大气单元时,可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分布广的原因,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同时,在复习中,还应该结合区域图,应用系统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区域特征,解决区域问题。通过这种复习,有利于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整合和明晰地理知识的脉络,也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建立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今后的自然地理复习要注意体现时代性,要以现实中的问题为素材,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