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一课的教学设想 湖北宜昌市第二中学 雷勇军 肖远鹏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教学设想 新文化运动处在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具有根本差异的折点上,内容属学界研究热点且研究非常深入,因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理论性强,教师难教,学生难懂,但这也给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术前沿再确定教学主题,然后具体进行授课过程的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 教材“方框”导读部分,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即“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我们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的思想“启蒙”工作是为了“救国”。 《新青年》的诞生这一子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概况。其背景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奋起反击”。 教材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我们从教材的内容中,很难认识到是时的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在经历了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后,如何进入文化批判时期的。“民族危机变成知识分子迫切的关怀:他们急需一套思想和信仰来作为共识和共信的基础,以认识方向,团结意志。”[2]同时,教材缺少国际背景的分析,如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因为“民主”和“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于告诉国人,西方之‘强’……在于‘利民、民自利、自由、自治’”等。[3]实际上,西方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功,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很大触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主义才被介译到中国。 “新文化运动”这一子目言简意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其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同时介绍了“民主”和“科学”的含义,“旧道德”的本质,新文学的特点。其影响主要包括“思想解放”和“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青年》宣传“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为其批判传统文化、进行文学革命提供了强力根基。“《新青年》是拥护民主、科学的,谁非难‘本志’,便是反对民主与科学。”[4]从陈独秀这一“理由”或反驳“非难”者可知,民主与科学此时成为知识界的“共识真理”了,《新青年》上所发表的文章,其总体精神都是民主与科学的,并不是说《新青年》主要是讨论民主与科学话题的。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期实际上很少直接讨论民主与科学的话题。《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专门讨论“民主”的文章只有3篇,涉论“科学”的文章也不过五六篇。[5]我们对此不要误解。 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教材引用陈独秀的话“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说明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事实却绝非如此简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批孔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反对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反对传统文化,但并非彻底反对传统文化。“他们反传统,口号之激烈,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策略。”[6]“当时那些批评孔子学说的文章……没有全盘否定孔子或儒家,更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7]同时,新文化运动初期不遗余力“反孔”的部分思想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还经历了由批判到重视的过程,“梁启超不仅认为西文化已破产,无以效仿,而且还主张用中国文化去救助西方人。”[8]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的地位还与 “科学救国”的口号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关系。当一战结束,“科学不能救国”时,部分人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救国良方,甚至希望用东方文化拯救西方世界。 文学革命是宣扬民主与科学,宣扬新道德的载体,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不利的一面。钱穆先生曾说:“果一依白话为主……书不焚而自焚,其为祸之烈,殆有难言。”[9]我们既要看到文学革命的成就,又要注意其负面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或灵魂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在政治上或反对封建专制,或反对政府侵犯、干涉个人权利,论证个人自由的必要性、重要性等;经济上主张自由经济或放任自由。民富、公正、人权、自由、民主、共和、程序、法理等是自由主义思潮中常用的关键词。《新青年》提倡宣传的内容如民主、新道德、个性自由等体现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在宣传自由主义。“《新青年》创刊时,陈独秀等人就把个性自由作为该刊的追求目标”,“胡适写过大量文章,深入浅出地说明个性自由的重要性。”[10]五四前,正是陈独秀、胡适等一批思想文化健将的极力宣传和推动,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才在中国进入“黄金时期”。然而,自由主义的主流社会思潮地位在五四前后却又让位给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早夭”了。 从对教材关于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的价值倾向是完全肯定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是共识。但是,仅仅止于此是不够的。当然编者可能受限于课程标准──“探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1]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教材仅仅写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就这一结论而言,教材实际上告诉我们“因为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先进中国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这样吗? 要把这一问题弄清楚,我们需要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进而分析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新文化运动“早夭”的原因:主观原因是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西学’”;客观原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十月革命”等因素的影响。[12]当然,作为新文化运动灵魂的自由主义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早夭”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13]“自由主义式渐进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能适合当时许多人急迫的心态,也提不出即达成整体性解决的办法。”[14]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在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之间,逐渐有了分歧,并最终分裂,使这场以自由主义为主调的新文化运动 “早夭”了,未能完成其思想启蒙的重任。多数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如胡适还固守自由主义。此后的中国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早夭”,是时的知识分子为何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救亡’的时代要求。2.‘革命’的社会语境。3.‘失序’的政治环境、‘实用理性’。4.‘大同理想’的传统文化。5.‘苏俄’的成功示范。”[15]当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求解放的学说,这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由此可见,我们对教材的“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结论要作具体分析。五四前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启蒙发生裂变后,主流社会思潮地位让位于马克思主义,并非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材第三子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这样的编写符合课标的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6] 以上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补充了一些学界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新成果,虽然这些材料更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但是内容很多,于高中生而言也偏专业和理论化。我们是否要把上述所有补充的内容告诉学生呢?限于课堂时间、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能无法将新文化运动的全貌告诉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选择。如何选择?我想,我们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这是一节课的灵魂。我们应该围绕教学主题选择恰当材料。 二、确定主题 不同的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主题。就本课而言,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可以选择的主题很多,如1.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2.通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们或精英们思想的“共性”和“个性”的学习,认识他们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个性趣旨差异;3.通过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与裂变的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4.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于中国的关系等等。 授课教师的人文关怀程度、学识修养的差异、对现实的关注程度、个人经历等影响着主题的确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的实情也影响着主题确定。 就学生而言,这三个主题中,第一个主题较适合基础较差或一般的学生,第二个主题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三个主题较适合基础扎实、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第四个主题较适合做研究性学习。 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与拓展,认识到了自由主义思想是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自由主义自严复介译到中国之后,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五四前后即让位于马克思主义了。这其中的过程与原因值得思考与探讨。同时,我准备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部分拓展资料给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对自由主义有一定了解。结合我个人授课风格,我确定了如下教学主题:通过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思想启蒙与裂变的学习,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实际上,这一主题也就是在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为此,我为本课加了一个副标题──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与裂变,以期突出教学主题。接下来,我将围绕教学主题补充相关材料,设计教学流程。 三、过程设想 我们如果想要学生理解本课教学主题,还必须先给他们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了解基础知识。 第一环节:自学教材,夯实“支点”。学生自读教材第一、二两个子目,弄清教材讲到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知识?然后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基本弄清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影响。第三个子目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学生了解即可。这个环节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一个“支点”。 但是,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还不足以真正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自由主义为灵魂”。 第二环节:拓展教材,理解“灵魂”──“自由主义” 材料一:陈独秀等知识精英,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舞台,将庞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浓缩为“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进行启蒙宣传,反对一切旧文化,由此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之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这是孙中山在看到五四运动造成的革命影响之后对《新青年》出版发行的反思之言。 ──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人教网·高中历史 材料二: “应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进行区分。……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对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王代莉《开放的文化观念──纪念新文化运动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1期 学生阅读上述两则材料,不难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即“宣传自由主义”、“追求与世界文化融合”。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本课教材压根儿就没提到“自由主义”的概念,我直接补充关于自由主义的材料,学生知道自由主义的含义吗?学生能明白自由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吗? 我想,我先直接讲述自由主义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自由主义联系──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新道德、个性自由等实际上就是在宣传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将“自由主义”的概念与传统文化的理念进行对比。因为,此时束缚人们思想的仍然主要是旧的传统文化。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知道,自由主义和传统文化有着根本不同,当西方自由主义的声音出现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时,那些知识分子、那些青年学生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但是,其后中国的历史却没有仿效西方走上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呢?新文化运动“魂”归何处?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命运。 第三环节:拓展教材,把握“命运”──“政党革命” 材料三: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更接近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主观方面: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便轻易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加拉罕代表苏俄发表的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1920年3月传到北京之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群体”,便迅速地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 ──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史参》2011年第5期 材料四: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 ……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花城出版社2009年 材料五:“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张太雷《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六大以前──党的历史资料》P228,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学生通过阅读上述第三、四、五则材料,自主归纳材料说明的问题,教师点评总结: 材料说明了以下问题: 1.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早夭”了,其后主要进行“政党革命”。 2.自由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所取代。 3.新文化运动“早夭”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即: 主观:知识分子并未真正参透“西学”。 客观:①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知识分子告别自由主义。 ③五四之后,政治斗争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此时,学生就明白了,新文化运动因“救亡”而进行自由主义的思想“启蒙”,自由主义是其“灵魂”,但新文化运动的多数主将们在五四前后却放弃了自由主义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发生“裂变”,新文化运动“早夭”给了“政党革命”。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我体会到要把思想史的课上得有“思想”确实不易。“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想,只要多读书,终身学习,就会有“源头活水”。 作者简介:雷勇军,男,1974年出生,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2013年全国高中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湖北省“历史学科优秀教师”,湖北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授课教师,“宜昌市高考备考核心组成员”,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肖远鹏,男,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历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湖北省“历史学科优秀教师”,“宜昌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宜昌市高考备考核心组成员”,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教材课程研究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72页。 [2]张灏:《重访五四──论“五四”思想的两歧性》,广州:《开放时代》,1999年3、4号。 [3]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北京:人教网·高中历史。 [4]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5]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6]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7]严家炎:《“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文艺研究》(京)2007年3期,第4~11页。 [8]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10]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55、56页。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12]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 [13]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14]林毓生:《“问题与主义”论辩的历史意义》,《二十一世纪》,1991年12月。 [15]李明海:《简议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12期。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