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航:必修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中心学校 郑旭东 【课标链接】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要点】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剧;(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出现。 2.提出:1905年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4.评价:(1)积极意义: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 (2)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进了三民主义的传播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制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1)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口号;(2)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3)民生提出“耕者有其田”。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1)两者若干原则基本一致;(2)缺少纲领的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二、毛泽东思想 (一)诞生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革命实践及总结。 (二)诞生 1.中共创建到国民大革命时期: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斗争。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 (三)发展 1.解放战争时期:解决革命的转变和人民民主专政问题。 2.建国初期: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以及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四)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五)影响 1.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基础。 三、邓小平理论 (一)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92年春“南方讲话”:解放思想的宣言书,标志其理论的成熟并形成体系。 2.1992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科学概括,并提出用其理论武装全党。 3.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四)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五)历史地位: 1.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2.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创立 1.2001年江泽民在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其内涵; 2.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内涵 1.内涵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内在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而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三)历史地位 1.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旗帜。 【考点释疑】 考点一:正确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积极作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进步性,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局限性:它主张民族主义,却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号召;主张民权主义,却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主张民生主义,却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就注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有它的时代和阶级必然性。 考点二: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对了历史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3.是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考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实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了新的理论要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高考回眸】 1.(2007年高考·广东卷)“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解析: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即土地革命时期。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的一再失利,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并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答案选B。 2.(2007年高考·天津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解析: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是“平均地权”,在后来发展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而最终没有真正得以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真正得以实行,且卓有成效。答案选D。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