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解析:必修1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 刘金成 一、学法指导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体会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通过阅读《权利法案》教材中的部分原文,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通过这一节内容学习,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的理解,养成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认识。 3.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4.正确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议会和内阁的职权。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但是,这一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政府大臣、法官,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英国国王还是英联邦的元首,现在英王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主要在下院。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从表面上看,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 2.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英国在中世纪早期就曾有一个由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组成的所谓“大议会”,协助国王处理国事。后来,一个由大约二十人组成的枢密会议逐渐代替了“大议会”的职能。枢密会议成员协助国王制定政策,并向国王提出建议。后来,枢密会议的成员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时,枢密会议已经把一些具体工作转给它的一些下属委员会来负担。同时,在枢密会议内,一些与国王关系密切的人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集团,他们商议一些具体、切实的事情,向国王提出建议,原来的枢密会议逐渐形同虚设。“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与这个小集团在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特别是外交问题的意见。当时,这种会议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cabinet)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意思是在小的密室中举行的会议,小集团成员即内阁成员。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了汉诺威王朝时期,国王中很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而且,1714年以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中君主、议会、内阁的职权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在这种政体下: 1.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即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2.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 3. 政府实行内阁制。 由国王任命在议会选举中获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向议会负责。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多数党领袖数职,是最高的决策者、领导者,是国家实际的控权者,掌有国家的行政和立法大权。 例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下列有关君主立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阁为国家权力中心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 D.内阁向君主负责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君主立宪制的理解。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中,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而不是内阁,A错;君主是世袭产生而非选举产生,B错;内阁应向议会负责而不是君主,D项错误。 五、体验高考 例一 (2008.上海12)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君主立宪制”概念的正确理解。内阁首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来组阁,而非国王兼任,并且内阁要向议会负责,所以 A、D两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政治统治中心,所以B项也错误。 例二 (2008.上海2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A.议会 B.三级会议 C.教会 D.大陆会议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英国议会的发展历程。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是利用议会的这种传统的授权方式与国一专制作斗争。B项存在于法国;教会当时被君主控制着,且实行宗教专制,不是反国王的阵地,排除;D项属于美国独立战争时的领导机构,可排除。 例三 (2008.江苏单科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君主立宪制”概念的正确理解。君主立宪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权力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它是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随着近代政党的形成和议会作用的加强而逐步确立起来的。在这种制度下,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君主的实际权力减弱,其职责大多是礼仪性的。1871—1918年的德国属于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君主任命内阁,内阁对君主负责,君主直接掌握行政权,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B项只符合德国而不符合英国;C项只符合英国而不符合德国;D项两国都不符合;所以排除B、C、D三项。 例四 (2006.天津15)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宪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 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这一知识点。议会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国家机构。本题用议会这一线索贯穿起英国、法国、美国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机构、民主政治建设、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等内容。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但形成两党制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所以A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不对议会负责,所以B项错误;孟德斯鸠主张议会享有立法权,君主享有行政权,所以D项也错误。 作者简介:刘金成,河北省南皮县第一中学教师,沧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在《考试报》《中学生导报》《考试指南报》《中学历史报》《历史学习》《升学指导报》《素质教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百余篇文章。其论文和优质课曾多次获得市级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